交不起了,实在是交不起了!由于中国的对等反制,很多美国的船只已经放弃停靠中国港口。 就说10 月 14 号这天,中国交通运输部的《对美船舶收取船舶特别港务费实施办法》正式落地,美国船只算是真切尝到了 “对等反制” 的滋味。 当天,美森航运的 “曼努凯” 号集装箱货轮刚在宁波港靠岸卸货,就收到了 446 万元的账单 —— 这艘净吨位 1.1 万吨的船,按每净吨 400 元的标准一算,分毫不差。 而更惨的是几天后的美国诺唯真邮轮 “RIVIERA” 号,原计划停靠上海港,船长对着账单盘了盘:船净吨位 2.9 万吨,单次费用 1167 万元,这数字直接把利润按在地上摩擦。 要知道豪华邮轮单航次净利润也就 200 万到 300 万元,相当于跑三四趟的利润加起来都不够交这一次的钱,船干脆在离上海两天航程时掉头改道韩国釜山,连港口的影子都没见着。 这事儿根本不是中方主动挑事,源头是美国先动的手。半年前美国以所谓 “301 调查” 为由,宣布对中国企业拥有、运营或建造的船舶加收港口服务费,从每净吨 50 美元起步,逐年涨到 140 美元。 中方这才出台反制措施,收费标准从 400 元 / 净吨开始,2028 年将升至 1120 元,换算下来和美方基本对等,完全是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的操作。 但谁让美国航运业底子薄呢,全球商船吨位里美国只占 1.54%,造船能力更是只有中国的 1/230,这对等的收费砸下来,疼得全是他们自己。 更有意思的是中方反制的 “精准打击”:只要是中国建造的船,这笔特别港务费直接豁免。这一下就把难题扔给了美国企业。 皇家加勒比旗下的 “海洋光谱号” 要是来上海,一次就得交 6700 多万元,可这船要是中国造的就能免单,但美国船厂连核心零件都得从中国进口,哪有能力造这么大的船。 于是乎,丹麦马士基、德国赫伯罗特这些巨头赶紧调整航线,把挂美国旗的船都绕开中国港口,原本停靠宁波的船改去釜山,再用穿梭船中转货物,哪怕多花燃油费也不愿交这笔 “冤枉钱”。 数据里藏着更扎心的现实。克拉克森研究显示,受影响的国际船舶约 3120 艘,占全球船队 3%,但这些船大多靠中美航线吃饭。 高盛的数据显示,美国船队资产 40% 由华尔街资本掌控,摩根大通、贝莱德这些巨头手里的船只要靠岸,每艘都是百万级的账单。 有艘 3.5 万吨的美国汽车运输船,全年停靠一次中国港口的费用就抵得上半年利润,要是真按 2028 年的标准收费,一艘船一年的费用能到 1.63 亿元,简直是把船变成 “烧钱机器”。 美国自己很快就扛不住了。他们出口天然气 80% 靠 LNG 船,一艘 LNG 船从德克萨斯开到青岛,单程费用得多出 300 万美元,能源公司闹得鸡飞狗跳。 没过几天美国政府就紧急宣布豁免 LNG 船收费,连汽车运输船的费用也从 150 美元砍到 46 美元,自己定的规矩自己先破功。 更讽刺的是,美国上市船东公司为了避费,纷纷让美国籍董事辞职,Okeanis Eco Tankers 一天之内就有两名董事 “主动离职”,明眼人都看得出是在玩股权结构的猫腻。 世界航运理事会算过一笔账,中美航运摩擦让每个输美集装箱运费涨了 600-800 美元,美国消费者每年得多掏 300 亿美元。 可即便如此,美国船只还是得选:要么交高额费用当 “冤大头”,要么放弃中国这个年客流量三百万的邮轮市场、占全球 1/5 的货物吞吐量市场。诺唯真邮轮的选择已经说明一切 —— 与其赔本赚吆喝,不如干脆绕路走。 毕竟做生意的本质是赚钱,没人愿意拿着真金白银去填政策的窟窿,这不是犯愁,是根本没得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