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台毫不手软! 萧美琴抛“台积电生态系全赴美”说法,岛内舆论“炸锅”,国民党要求

理大国迷雾 2025-10-22 10:47:45

卖台毫不手软! 萧美琴抛“台积电生态系全赴美”说法,岛内舆论“炸锅”,国民党要求赖清德“对美国说不”。[微风] 10月20日,台湾地区副领导人萧美琴,在接受加拿大媒体采访时,抛出一枚“深水炸弹”,公开宣称台湾已承诺将“整个半导体生态系”迁往美国投资,不仅包括台积电,还涉及供应链上下游企业。 此言一出,岛内网友纷纷炮轰民进党当局:“卖台湾卖得理所当然还理直气壮,真的很可悲!” 民进党当局急忙灭火称“仅是概念阶段”,但质疑声已如潮水般涌来。 萧美琴的发言,是台积电“去台化”进程的集中爆发。 2020年至今,台积电在美投资从120亿美元飙升至1650亿美元,占其四年资本支出总额的绝大部分。 2025年,台积电首次将董事会移至美国召开,被业界解读为“企业重心迁移的标志性信号”。 与过去单纯的设厂投资不同,此次生态系转移涵盖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全链条,甚至要求京鼎、家登等50余家核心供应商同步赴美建厂,形成超过200亿美元的配套投资规模。 这种全产业链迁徙,已远超商业复制范畴,更像是要把台积电完完全全的搬到美国。 台湾内部对此反应激烈,国民党立法院党团在记者会上指出,若半导体生态系整体外移,台湾的“硅盾”将名存实亡,中小企业恐无活路。 资深媒体人谢寒冰在政论节目中警告,民进党当局帮美国建设完整产业链,对方很可能用完就会抛弃台湾。 这些批评直指问题核心:半导体产业占台湾GDP的7.3%、出口额的35%,更支撑着台股30%的市值。 一旦产业链空洞化,台湾不仅将失去50万个高价值就业岗位,更可能触发财政收入萎缩、房地产下跌等连锁反应。 特朗普政府以100%半导体进口关税为“大棒”,以《芯片法案》补贴为“胡萝卜”,同时通过国防采购政策规定关键芯片需在美生产。 还有所谓的“补贴转股权”,美国商务部研究将补贴资金转换为政府股权,借此直接介入企业决策。 这种“黄金股权”模式若实施,台积电在美业务将彻底受制于美国政府。 而英特尔等美企则获得差别化待遇,反映出美国构建“美资主导、外资从属”半导体双轨制的意图。 民进党当局面对舆论质疑,“国发会主委”叶俊显急忙澄清,生态系转移是“复制而非切割”,试图淡化产业外移性质,但这种解释难以掩盖战略层面的失误。 但台当局始终未制定清晰的半导体产业保护策略,反而在美方压力下不断让步。 从允许先进制程近乎同步落地美国,到默许研发团队向美转移,每一步都在削弱台湾的技术主导权。 台积电的“去台化”虽进程缓慢,但趋势明确,台湾在产业链中的话语权正持续流失。 半导体竞争的本质是人才与创新生态的比拼,台积电已从台湾派遣超2000名工程师赴美,并计划为关键人才提供绿卡支持。 这种“技术移民”不仅带走经验,更可能掏空台湾本土研发能力。 尽管台积电亚利桑那工厂已生产英伟达Blackwell芯片,但封装环节仍依赖台湾工厂,说明完整产业链迁移尚需时日。 但这种“分工依赖”正被美国加速破解,美国通过国家半导体技术中心整合产学研资源,力图打造闭环生态。 台湾若失去创新环节,未来或沦为半导体产业中的代工配角。 美国将芯片供应链视为国家安全议题,推动“制造业回流”,民进党当局则寄望于通过配合美国战略换取政治支持,却低估了产业空洞化的代价。 台湾民众的焦虑正源于此:当台积电从“护岛神山”变为“美积电”,台湾的经济自主性将何以维系? 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曾坦言在美制造成本高出50%,但如今问题已超越商业逻辑,成为大国博弈的筹码。 萧美琴的“生态系赴美”言论,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台湾在全球化逆流中的两难。一方面,半导体产业需要全球布局以保持竞争力;另一方面,过度依赖单一国家战略将丧失自主权。 台湾若不能从战略高度平衡技术与安全、开放与自主的关系,恐难逃从“棋子”到“弃子”的命运转折。 参考信源:2025-10-21 16:22·中国台湾网——《萧美琴称“台积电生态系赴美”遭群嘲 蓝营要求“对美国说不”》

0 阅读:16

猜你喜欢

理大国迷雾

理大国迷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