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对我们进行警告,中国的经济必须转向以国内需求为主导! 这话一语中的,点出了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要害。因为这些年咱们靠出口和投资拉着经济跑,但现在这两条腿越来越吃力了。 先看出口,虽然 9 月出口同比涨了 8.3%,前三季度累计增长 7.1%,看着还行,但内里藏着不稳妥。 对美国出口前 9 个月一直是负增长,跌了 27% 左右,全靠对非洲、东盟的高增速撑着。 可全球经济说变就变,2023 年全球出口降 4.1%,咱们立马跟着降 4.7%,这种 “看别人脸色” 的增长哪能长久? 再看投资,过去靠盖房子、修公路拉动增长,可现在投资对经济的拉动已经从主力变成配角,上半年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才 25.6%,比消费差远了。 反观内需,早就成了经济增长的 “顶梁柱”。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60.5%,直接拉动 GDP 涨了 3 个百分点,是净出口贡献率的 4 倍多。 内需的后劲还体现在产业升级上,这可不是简单的 “花钱买东西”,而是能拉动整个经济提质。 更关键的是,内需增长有咱们 14 亿人的大市场托底,这是别的国家比不了的优势。 厦门搞的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61 个社区里近 2000 家商铺,老人在家门口能看病、吃饭,带孩子有托班,67 岁的居民都说 “15 分钟啥都能解决”。 福建前三季度民生支出占了一般公共预算的 77.8%,养老金、医保不断完善,老百姓没了后顾之忧,自然愿意把钱拿出来花。 就连高端产品消费也在涨,前三季度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 11.9%,但很多高端装备首先满足的是国内需求,比如电动汽车、智能家居,这些都是内需升级的体现。 可能有人会问,现在出口不是还在涨吗?为啥非要转内需? 要知道,现在的出口增长越来越依赖高端产品,比如船舶增长 42.7%、集成电路增长 32.7%,这些产业的根基其实在国内市场。 要是国内需求跟不上,光靠海外订单,一旦全球需求降了,工厂就可能开工不足。 IMF 的警告,本质上是提醒咱们抓住自己的优势。 所以说,转向内需主导不是放弃出口和投资,而是让经济增长更稳、更实。14 亿人的消费需求,既是民生幸福的 “晴雨表”,更是经济增长的 “定盘星”。跟着这个方向走,咱们的经济才能在全球风浪里站得稳、走得远。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对我们进行警告,中国的经济必须转向以国内需求为主
探修説
2025-10-22 09:36:55
0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