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个被老婆“切”了一声的梦,藏着三代人不敢说的火种 我们这代人,谁没在深夜做过白日梦? 我老婆听完我“穿越汉唐”的狂想,只回了一声“切——先照照镜子吧!” 可镜子里照见的,真是痴心妄想吗? 1. 老家的根,一线的灯 爷爷守着一亩三分地,父亲挤进县城工厂, 而我梦想在老家留院、一线有房、公租房里存书稿——这不是贪婪, 是一个家族三代人接力点燃的生存尊严。车?不重要。 重要的是打破地域封印的证明。 2. 文学青年的“叛逃”与“归根” 鲁迅弃医从文,救的是精神脊梁;莫言领诺奖时,西方才看见汉字里的雷霆。 可如今作家富豪榜前三版税千万,仍难破英文圈的铜墙铁壁。 但我偏不信:中文,凭什么不能是下个世界语? 当中国稀土握紧科技命脉, 我们的故事也该有全球话筒——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的远征刚刚启航。 3. 杨振宁的火种 他15岁立志夺诺奖,35岁成功。 这份狂傲背后,是砸碎“中国人不行”枷锁的铁锤。 如今我们GDP逼近世界第一, 却少有人敢说:“中文创作,要当世界第一”。 但若李政道、屠呦呦能让西方低头,凭什么中国故事不能席卷全球? 4. 藏在“照镜子”里的历史密码 老婆那句“照镜子”,照见的是百年自卑的残影。 从列强俯视到华为挺脊,从鲁迅的《狂人日记》 到今日“东风压西风”——落后挨打的疤痕, 成了我们加班追赶的燃料。 但真正的自信,是让汉字比美元更硬通货。 你问我凭什么? 去看杨振宁实验室里通宵的灯, 莫言稿纸上浸透的墨, 义乌码头运往全球的货箱……每个被笑“做梦”的中国人,都在改写历史。 这条微头条若破10万赞, 我就开连载:《中文杀入世界文学中心的100天》。——你不信?点我头像,等着看。
我那个被老婆“切”了一声的梦,藏着三代人不敢说的火种 我们这代人,谁没在深夜做
佩里
2025-10-22 08:12:1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