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忍的时候,中美打不起来,中国不忍的时候,中美有打起来的风险,但中国忍了你美国几十年,把中国习惯当成日本韩国了,还是把中国习惯当成法国德国了? 中国的“忍”,不是软弱而是智慧,这种“忍”,和日本、韩国在安全上完全依赖美国不是一回事,也和法国、德国在盟友体系内的妥协大不相同。 中国的“忍”,更像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战略智慧,知道在什么时候集中精力办大事,过去几十年,中国一心一意搞发展,这份克制是为了给现代化建设和民生改善创造最好的外部环境。 说得直白些,这是主动的选择,不是被动的接受。 问题在于,美国似乎产生了错觉,看着中国几十年埋头发展,他们可能下意识地把中国归入了传统盟友的类别,就像日本、韩国那样在安全上依靠美国,或是像法国、德国那样虽然偶有争执,但终究是“一家人”。 但这种类比本身就错了,中国从来都是独立自主的大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明脉络和发展逻辑,我们的目标不是在别人的体系里当“老二”,而是要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 随着中国长成世界经济强国,维护核心利益的能力和决心都在增强,这时候,过去那种微妙的平衡就被打破了,如果美国还用老眼光看中国,把我们的正当维权当作“破坏规矩”,摩擦自然就来了。 从台海到南海,从贸易到科技,这些领域的紧张其实都在说明一件事,旧剧本已经跟不上新时代了。 说到这里,我们不妨跳出“忍还是不忍”这个二元对立,真正重要的是,美国能否认识到中国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对话者,我们不想争霸,但一定会坚定捍卫核心利益,我们不输出模式,但坚持自己的发展道路。 这场跨越太平洋的对话,需要的不是强硬对决,而是相互理解和尊重,中国的文化基因里写着“和而不同”,这条和平崛起的路虽然前无古人,但我们正在用行动证明,大国相处可以有新的方式。 其实跳出“忍”这个说法,我们会发现中美关系远比这个字复杂,在我看来,中国的对外政策始终保持着惊人的连续性,一切都是基于国家利益的理性选择。 所谓的“从忍到不忍”,更像是不同发展阶段采取的不同策略,就像一个人年轻时专注积累,成名后更注重话语权,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中国只是在不同的年纪,做了最合适的事。 中美之间那种“既竞争又合作”的状态,恐怕会成为常态,今天可能在某个领域针锋相对,明天又要在气候问题上携手合作,这种复杂关系要求我们超越非黑即白的思维。 美国对中国的困惑,某种程度上是两种思维方式的碰撞,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习惯用“权力转移”来解释大国兴衰,但中国提供的却是一个文明古国和平复兴的新叙事。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理解这种复杂性特别重要,既要有维护国家利益的坚定,也要理解大国关系的微妙,中国的目标不是重复历史上大国争霸的老路,而是要开创一个新型国际关系的范例。 这条路注定不平坦,但回头看这几十年的历程,中国确实展现出了让世界惊讶的战略定力和智慧,这种定力,或许才是我们最该珍视和理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