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2年,蜀汉黄权北上投魏,曹丕问他:“你是想学陈平还是韩信啊?”,黄权的回答,让自己的官职连升三级,直接开挂了。 当时,魏文帝曹丕盯着阶下将领,这人穿蜀汉旧袍,是刚从夷陵前线来投的蜀汉镇北将军黄权。 黄权面色沉静,虽为阶下囚,却没半点谄媚样子。 曹丕端起酒樽,语气带试探:“你放弃叛逆来归顺,是想效仿陈平、韩信吗?” 黄权闻言躬身行礼,声音不卑不亢:“我受过刘主特殊恩宠,降吴不可,还蜀无路,才选归命曹魏。” “败军之将能免于一死已万幸,哪敢效仿古人?” 这番话让殿内紧绷气氛瞬间缓和,没人料到,降将这回答,竟为他铺了条顺利仕途。 黄权这话不是客套,是说绝境里的无奈。 这事根源,要从三个月前夷陵那场大火说起。 当时刘备亲率蜀军东征孙权,黄权任镇北将军,率部守江北防曹魏偷袭,和江南蜀军主力互相配合。 可陆逊一把火,点燃蜀军七百多里连营。 冯习、张南等大将战死,数万蜀军溃散,江南主力彻底崩盘。 黄权晨起巡查营垒,才发现吴军已切断所有归蜀通道,他的江北军团成了深入敌后的孤军。 前有曹魏重兵,后有东吴追兵,部下劝黄权突围南下。 黄权却摇头:“孙权与我主势不两立,投吴就是背主求荣,我不能做这事。” 死战突围只会多死人,投降东吴又违本心。 反复权衡后,黄权带南郡太守史郃、庞统之弟庞林等三百一十八人,捧着蜀汉印绶、幢麾北上归魏。 这决定让蜀汉损失不小,不只是一万精兵,还有核心军事骨干 —— 史郃久历沙场,庞林是堪比其兄的智囊,三人指挥体系本是蜀汉北疆 “定海神针”。 黄权的忠义,二十年前就显出来了。 当年刘备入蜀,黄权时任刘璋主簿,曾死死拉住刘璋衣袖劝阻:“刘备素有雄才,引入蜀中必生祸乱,主公别亲自迎接!” 刘璋不听,果然被刘备夺取益州。 即便这样,黄权仍闭城抵抗,直到刘璋亲手写降书,他才开门归顺。 这份 “忠臣不事二主,除非旧主先降” 的气节,让刘备格外敬重。 法正死后,蜀汉大小决策,刘备必召黄权商议。 更关键的是,蜀汉能站稳脚跟,黄权功劳很大。 刘备刚定益州时,黄权直言进谏:“汉中是巴蜀门户,若被曹操占据,三巴地区早晚会失守!” 刘备当即亲率大军北上,打两年仗拿下汉中,还阵斩曹操麾下大将夏侯渊。 这份功绩背后,黄权战略眼光起关键作用,陈寿在《三国志》里明说 “然卒破杜濩、朴胡,杀夏侯渊,据汉中,皆权本谋也”。 后来刘备决意东征,满朝文武只有黄权提折中方案:“吴人剽悍善战,我愿率前锋探敌虚实,主公坐镇后方待机而动。” 可惜刘备被愤怒冲昏头脑,最终落得夷陵惨败结局。 黄权投魏的消息传到成都,朝堂上立刻有人喊着要杀他家人。 刘备却力排众议:“是我对不起黄权,不是黄权对不起我。” 他不仅保全黄权妻儿,还像从前一样善待他们。 后来蜀地有人降魏,造谣 “黄权家人已被诛杀”。 曹丕当即准许黄权发丧,黄权却断然拒绝:“我与刘备、诸葛亮推心置腹,这事肯定有误会,让我等核实。” 果然没多久消息证实,他家人安然无恙,这种君臣互信,在乱世里格外难得。 曹丕本就赞赏黄权的气节,听完他坦诚回答,当即封他为镇南将军、育阳侯,加侍中衔。 还赏赐金帛、车马、帷帐,甚至妻妾,当天就拉着他同乘一车巡城。 一同降魏的史郃等四十二人,也被封列侯,百余人拜将,这待遇在降将里极少见。 但黄权没因此恃宠而骄,始终保持沉稳气度。 黄初四年,刘备病逝永安宫的消息传到洛阳。曹魏群臣争相庆贺,只有黄权面无表情。 曹丕想试探他的器量,故意连续派使者催他入宫,使者在路上交错奔驰。 黄权的下属吓得魂飞魄散,他却举止自若,缓步前行。 这份定力让曹丕更敬重他,后来直接让他遥领益州刺史 —— 这职位看似虚衔,实则是曹丕对他 “终将收复益州” 的期许。 到了魏明帝时期,司马懿升任大将军后,对黄权更推崇备至。 他曾私下问黄权:“蜀中像您这样的人才有多少?” 黄权笑着反问:“没想到能被您如此看重。” 司马懿后来在给诸葛亮的信里坦言:“黄公衡是爽快人,每次坐起都不停赞叹您,口中从无他语。” 能同时得到敌对阵营两位顶级人物认可,黄权的能力可见一斑。 景初三年,黄权迎来仕途巅峰,升任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要知道,“开府” 意味着能独立建立幕府、招揽幕僚,权力堪比宰相。 据《晋书》记载,曹魏 “开府之名,实起于黄权”。 一个降将能获这殊荣,不只是因他的智谋,更因他始终坚守底线 —— 就算换了主公,也从没说过旧主半句坏话,这份忠义在乱世里堪称标杆。
199年,曹操活捉了吕布,吕布进言:“丞相为主将,我为副将,你我联手必可平定天下
【5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