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松晚年坦言:他很后悔当初访问中国,尼克松为什么会这样说?在中国和美国的外交历史上,尼克松访华,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让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加深,中美关系逐步正常化,为中美两国,为全球稳定发展,奠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有人说,尼克松晚年,对于他访问中国,有一些后悔。 尼克松上台时,美国深陷越南泥潭,经济面临滞胀,苏联军备竞赛加剧全球压力。他注意到中苏关系恶化,尤其1969年边界冲突,决定利用这一裂痕,拉拢中国对抗苏联。这套三角外交旨在分散苏联注意力,帮助美国从越南脱身,同时期望中国在经济科技上依赖美国,像日本那样成为盟友。 为推进计划,尼克松绕过国务院,派基辛格1971年秘密访华,商讨细节。1972年2月他本人抵达北京,与中方签署上海公报,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承诺从台湾撤军。美国本想借此主导中国发展,提供技术援助换取战略依附,但中国坚持独立路径,已有核能力,无需美国保护。中苏关系虽紧张,但苏联未大幅调整部署,美国的牵制目标只部分实现。 越南问题也没按预期解决,中国继续支持北越,美国1975年仓促撤军。改革开放后,中国吸收西方技术,却构建自主体系,经济快速增长,成为全球第二大体量。尼克松晚年看到这一变化,在私下谈话中用“弗兰肯斯坦怪物”比喻中国崛起,担心美国打开大门反而培养出竞争对手,而不是附庸。 这个比喻出自他与前助手萨菲尔的对话,反映对战略预期的落差。台湾议题更成隐忧,公报承诺让美国后续干预受限,保守派试图利用台湾,却屡遭指责。水门事件加剧他的反思,辞职后他联想到访华引发的国内争议。尽管在书中称访华为成就,但从美国利益看,结果未全如愿,导致晚年遗憾。
特朗普今天(北京时间10月21日)表示:“从军事上来说,我们远远领先于中国。除了
【63评论】【8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