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10日,吴石将军被执行死刑前,他突然笑着转头,开心的看着朱枫,陈宝仓和聂曦,对他们3个说了一句话,后来4人都笑着走向刑场。 吴石原是国民党海军少将,福建人,出身军校,才干出众。抗战时期,他多次参与海防部署,在军中颇有声望。 但鲜为人知的是,早在抗战末期,他就已经秘密联络中共地下党,成为中共安插在国民党军队高层的“红色种子”。 他的身份极度隐秘,哪怕同僚也无人知晓。朱枫、陈宝仓和聂曦则是与他接头的地下党员,他们表面上是国民党系统中的军官,实际上承担着情报传递和策反任务。他们的行动直接关系到解放军南下进程和东南沿海的布局。 1949年春夏之交,解放战争进入尾声,大势已定。华东、华南的国民党防线逐步崩溃,但蒋介石仍希望固守福建,作为反攻大陆的跳板。 在这种背景下,吴石等人加快了工作节奏,一方面向中共提供海防部署、兵力调动等一手情报,另一方面积极策反地方守军,为接应解放军南下创造条件。 吴石甚至亲自参与起草了“东南自保方案”,试图在国民党内部推动福建和平起义。这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一个被中共中央寄予厚望的战略构想。 然而,情报战中的每一次接头、每一份传递出去的电报,背后都是刀尖上的舞蹈。1949年10月,吴石因叛徒告密被捕。 随后,朱枫、陈宝仓、聂曦也相继落网。国民党当局震怒,蒋介石亲自下令严惩,意图通过严刑峻法震慑人心。 而在那个已经残破不堪的政权机器里,审讯不过是走过场。吴石等人从被捕到判刑,时间极短,几乎没有辩解的机会。他们知道,这一切早有定数。 行刑当天,福州城内气氛压抑。吴石等人被押解出牢时,脸上没有丝毫惧色。他们不是不知道死亡的意义,而是已经看穿了这一切。真正令人动容的,不是他们的死,而是一种近乎超然的从容。 他们没有高声呼喊口号,也没有写下慷慨激昂的绝笔诗,而是在生命最后一刻,彼此心照不宣地笑了。这种笑,不是轻视死亡的狂妄,而是对信仰最深沉的认可。 吴石一生经历复杂,从黄埔军校走出,在国民党体系中打拼多年,最终却选择背离旧制。 他并非一时意气冲动,亦非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者。他以清醒之态,洞察到彼时国民党体制的腐朽不堪,更目睹了民众深陷的苦难之境。 他看到了谁真正代表民族希望,谁在用实际行动争取国家统一、民族独立。他的背叛,在国民党眼中是“卖国”,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却是一次理性而坚定的选择。 朱枫、陈宝仓、聂曦三人,与吴石类似,也都是有军衔、有地位的军人。在那个动荡岁月里,他们完全可以选择明哲保身,甚至随国民党退守台湾,继续享受军官待遇。 但他们没有。他们选择了留在风雨中,选择了用生命为信仰下注,哪怕明知这一注可能是最后一注。 他们的死,并没有被浪费。吴石等人的牺牲,打击了国民党内部妄图东山再起的幻想,也为中共地下组织赢得了极高的政治声誉。 更重要的是,福建的地下党网络在短暂受挫后迅速恢复,为后续的接管和稳定打下了基础。吴石在死前留下的情报,后来被证实对解放军登陆东南沿海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吴石的笑,朱枫的从容,陈宝仓和聂曦的坚定,构成了那个年代最真实的底色。他们不需要口号,不需要雕像,他们的选择早已在历史坐标中写下深刻的注脚。 素材来源:青年早新闻 | 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扮演者,集体发声 2025-10-20 09:04·中国青年报
1950年6月10日,吴石将军被执行死刑前,他突然笑着转头,开心的看着朱枫,陈宝
风城高山
2025-10-21 15:37:0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