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人,他用一生来奉行赤胆忠心,为祖国而战,可谓叱咤风云,让敌人闻风丧胆。他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十大元帅之一的彭德怀。 彭德怀的出身,那叫一个苦。饭都吃不饱,七八岁就得出门讨饭,给地主放牛。这种从社会最底层挣扎出来的经历,让他对老百姓的疾苦有种近乎本能的体察。所以后来他带兵,军纪严得吓人,谁敢拿群众一针一线,他能把天给捅下来。在他心里,军队就是保护人民的,你要是欺负人民,那比敌人还可恨。 这份初心,他守了一辈子。 真正让彭德怀这个名字响彻神州的,还是在战场上。他打仗的风格,就跟他的人一样,一个字:硬。你别想跟他玩什么花里胡哨的,他就是看准了你的要害,集中全部力量,猛地一下砸过去,不把你砸碎,绝不收手。 抗日战争那会儿,全国上下一片悲观,亡国论调都出来了。就在这种时候,彭德怀坐不住了。他跟左权副参谋长一合计,直接指挥八路军搞了一件大事——百团大战。这一仗,规模之大,范围之广,让日本人彻底懵了。他们一直以为八路军就是打打游击,搞搞偷袭,没想到居然能组织起这么大规模的正面进攻。这一仗,咱们的损失也不小,彭德怀也因此背负了不小的压力,有人说他打早了,暴露了实力。但他不管这些,他只知道,中华民族的脊梁不能弯,必须得让侵略者看看,中国人是打不垮的! 百团大战就像一针强心剂,打出了中国军民的威风,也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抗战的决心。 如果说百团大战是让全国人民认识了彭德怀,那真正让他“封神”的,还得是朝鲜战争。1950年,美国人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刚成立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内忧外患一大堆,这时候要跟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掰手腕,很多人心里是打鼓的。派谁去?谁能担得起这个担子?最后,这个重担落在了彭德怀肩上。 临危受命,彭德怀只说了一句话:“打烂了,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如果美帝摆在鸭绿江岸和台湾,它要发动侵略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话不多,但分量千钧。 到了朝鲜战场,那环境叫一个恶劣。咱们的志愿军,穿着单薄的棉衣,拿着“万国牌”武器,炒面就着雪,跟武装到牙齿的美军硬碰硬。彭德怀的指挥部,就是一个山洞,敌人的飞机天天在头顶上转悠。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彭德怀愣是带着志愿军,把所谓的“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一路打了回去,打回了三八线。 第一次战役,咱们打了美军一个措手不及。第二次战役,更是打出了“万岁军”三十八军的赫赫威名。战斗最激烈的时候,彭德怀几天几夜不合眼,眼睛熬得通红,嗓子喊得沙哑。有一次,敌机轰炸志愿军司令部,毛岸英同志不幸牺牲,警卫员拼了命才把彭德怀从火海里拖出来,他回头看着熊熊燃烧的指挥部,半天说不出一句话。那种痛,是刻在心里的。但他不能倒下,他是几十万志愿军的主心骨。擦干眼泪,他转身又投入了指挥。 这一仗,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军威,也为我们争取了几十年的和平发展环境。毛主席后来写诗称赞他:“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这个评价,彭德怀当之无愧。 战场上他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彭大将军”,但在生活中,他却是个极其简单,甚至有些“抠门”的人。他自己穿的衣服补了又补,吃饭就是家常便饭,从不搞特殊。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要求也极严,绝不允许他们占公家一点便宜。他常说:“我们是人民的公仆,不是来享福的。” 就是这么一个刚正不阿、一心为公的人,晚年的境遇却令人扼腕叹息。在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他看到当时的一些问题,忧心忡忡,本着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感,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讲了些实话。也正是这封信,让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惊天逆转。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他受到了不公正的批判和对待。 在那些艰难的岁月里,他被下放到地方劳动,但他没有一句怨言。他还是那个关心庄稼收成、关心老百姓生活的彭德怀。他常对身边的人说:“我这辈子,做的对的事情不少,错的也肯定有,但有一条,我从来没有辜负党,没有做过一件对不起人民的事。” 这句话,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也是他最真实的写照。 他就像一把锋利无比的宝剑,一生都在为国家和人民披荆斩棘,所向披靡。这把剑太过锋利,不懂得转圜,有时候也会伤到自己。但他从未后悔过,因为他的忠诚,不是对某个人,而是对这个国家,对这片土地上的人民。 今天我们回望彭德怀元帅的一生,不仅仅是缅怀一位战功赫赫的开国元勋。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读懂他那份风骨,那份“硬气”。在一个人的生命里,能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敢于说真话,敢于为民请命,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彭德怀用他的一生,给出了答案。他是一座丰碑,刻着两个大字:忠诚。
最初拟定开国上将名单里,原志愿军第9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王建安名列前位,而最后下
【7评论】【4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