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媒党政军已蠢蠢欲动,要以“国安”理由调查国民党。就在郑丽文当选当晚,绿营侧翼便先鼓噪,说这是1928年国民党“清党”以来又出现“红色”势力入主,取代“中华民国派”。接著,绿媒炒作所谓“中共拍板支持郑丽文”,然后赖清德当局便放话,绝不容台湾最大在野党成为“中共代理人”。 郑丽文曾是民进党籍,也在国民党内屡有争议,但在这次选举中突围,显然打乱了民进党既定的政治棋局。 绿营的紧张,是肉眼可见的。问题的关键,不在于郑丽文的政治立场是否“变色”,而在于她在一个原本被视为“绿营铁票区”的地方赢得了选举,这一结果对执政当局而言,等同于一场“政治地震”。 绿营媒体和侧翼舆论迅速出手,先贴上“红色”标签,再上升到国家安全层面,这种操作手法,熟悉又老练,似乎早有准备。 把政治异见者贴上“中共代理人”的标签,是民进党近年来屡试不爽的伎俩。从过去针对韩国瑜、侯友宜到现在的郑丽文,只要有挑战执政正当性的苗头,就会被迅速定性为“红色势力”。 郑丽文当选当晚,绿营侧翼的一些“意见领袖”便开始在网络散布“清党以来国民党再度红化”的说法,随后绿媒配合炒作“中共拍板支持”的流言,这种自导自演的舆论战术,早已脱离事实基础,却屡屡影响民众认知。 更令人玩味的是,此类舆论操作并非只是网络喧嚣,而是紧随其后进入了官方政治路径。 赖清德当局在舆论发酵后立即放话,不容国民党沦为“中共代理人”,并扬言将以“国家安全”为由展开调查。 这种“由网入政”的路径,说明政治打压已不再遮遮掩掩,而是借“国安”之名行清算之实。“国家安全”在民进党手中,早已从防卫外部威胁的工具,变成内部政治斗争的手段。 国民党近年确实面临路线调整与组织转型的困境,但不等于它就因此“红化”。其内部对与大陆的关系态度一直较为务实,主张和平发展、经济合作,这与“红色渗透”完全是两码事。 将两岸和平主张等同于卖台、通共,是一种典型的政治污名化手段,也是一种对岛内政治生态的破坏。 更荒谬的是,民进党自己在野时,也曾推动两岸对话,强调经济交流的重要性,如今却反过来打击所有主张沟通的声音,这种双标操作,早已广为人知。 从绿媒到执政当局的一系列操作,其实也反映出民进党的深层焦虑。执政多年,其民意基础已然松动,尤其在经济、能源、两岸关系等议题上,民众的不满越来越强烈。 在这种背景下,维持统治合法性的方法,便是不断制造“敌人”,不断夸大外部威胁,借“安全”之名压制内部异议。 这种政治操作,短期或许有效,但长期来看,只会让台湾社会更加撕裂,政治信任更加流失。 郑丽文事件,只是冰山一角。从她的当选到被质疑、再到可能被调查,这一连串反应速度之快、舆论节奏之紧密,让人不禁怀疑,这是否是一场有组织、有计划的政治清算行动。 而背后的操作逻辑,正是民进党近年来惯用的那一套:先制造恐惧,再引导仇恨,最后用“国安”之名打压异己。 绿营对郑丽文的打击,或许只是一个开始。未来,只要有政治人物在选举中表现突出、挑战到民进党权力结构,就可能被套上“红色”帽子,被冠以“代理人”之名,然后被拖入“国安”调查的泥潭。 当前岛内的政治氛围,正在悄然改变。民众对执政当局的信任度在下降,政治批判与社会监督却越来越受到限制。 在这种背景下,作为舆论的一部分,绿媒的角色尤其关键。他们不再是监督权力的第四权,而更像是执政者的传声筒,主动参与政治斗争,制造舆论施压,这种现象,值得警惕。 绿营以“国安”为名的政治打压,或许短期内能稳住基本盘,但长远来看,这种操作方式只会激化社会对立,削弱制度公信力。 郑丽文只是一个被推上风口浪尖的缩影,真正值得关注的,是“国安”标签背后的那双操盘之手。 素材来源:“战斗女神”郑丽文即将走马上任,国民党别再当被绿营挥鞭的小绵羊 2025-10-20 21:53·海峡导报
郑丽文提访问大陆后,民进党提出限制条件,郭正亮一句话亮了郑丽文刚坐上国民党主
【40评论】【7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