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打碎一个碗,问孙膑和庞涓如何复原。庞涓的回答中规中矩,孙膑的答案却让鬼谷子断言:“此子,将来必能困住庞涓!” 彼时,孙膑和庞涓之间那种不言而喻的竞争关系,似乎已经到了一个关键时刻,以至于连他们的老师鬼谷子都想看看他们未来会怎样。所以,他故意打碎了一个碗,然后问:“碗碎了,怎么让它恢复原样?” 庞涓的回答是:“老师,我马上就去找最好的胶,一定小心翼翼地把它一片片拼回去,尽量让它看起来和原来一模一样,看不出裂缝。” 鬼谷子没说话,也没表态,又把目光转向了孙膑。孙膑却说: “老师,碗已经碎了,就算有再巧的手把它粘起来,裂缝也永远会在,它不再是原来那个完整的碗了。如果非要去追求恢复它原来的‘形状’,那只是白费力气,自己骗自己罢了。学生觉得,真正的‘恢复’,不是让它变回原来的碗,而是让它能用另外一种方式‘存在’下去。” 他停顿了一下,不顾庞涓那有点不理解的眼神,继续说道:“您看这些碎片,边缘很锋利,说不定可以镶个木把儿,做成一把裁纸的小刀;或者可以把边缘磨圆,当成棋子,在棋盘上演绎攻守对战;就算最差的情况,也可以埋进花盆底下,给花草当养料。 让一件东西发挥它最大的用处,才是它的新生。打碎了并不代表就完了,完全可以是一个新的开始。老师,这个碗的‘生命’并没有结束,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陪着您而已。” 他的话说完,茅草屋里一片安静,鬼谷子看了他好半天,最后轻轻叹了口气,只留下一句像预言一样的话:“这孩子,将来一定能困住庞涓!” 这句话,并不是说庞涓没本事,而是鬼谷子看出了两个人思维层次的根本不同。庞涓的回答,停留在“技术”层面,想的是在现有规则里怎么最好地解决问题,是“修补”的智慧。 而孙膑的回答,是敢于打破规则,重新思考问题本身。他能从“破碎”里看到“新生”,从“结束”里发现“开始”,这种思维的灵活性和看问题的高度,远远不是只盯着物体本身形状的庞涓能比得上的。 后来发生的事情,也证明了鬼谷子这一刻的预言。 庞涓下了山,在魏国混得风生水起,他凭借自己出色的军事才能和果断的作风,确实立了不少战功,名声大噪。可是,当他面对才华比自己更出众的师兄孙膑时,他心底的嫉妒和不安,让他做出了最不明智的决定,他把孙膑骗到魏国,找借口挖去其膝盖骨,想从根本上废掉这个潜在的对手。 而孙膑,在承受了身体和精神的巨大痛苦后,没有硬碰硬地去想着“恢复”自己过去的健康和尊严,而是选择装疯卖傻,甚至吃泥土、啃猪粪,用这种方法让庞涓放松警惕,最后终于被齐国的使者救走。 再后来,在战国时代的战场上,当庞涓率领强大的魏军猛攻赵国都城邯郸,想用绝对力量压垮对方时,孙膑却避开魏军的主力,直接去攻打魏国的都城大梁,上演了流传千古的“围魏救赵”,在桂陵这个地方大败魏军。 等到马陵之战,孙膑更是利用庞涓急于求胜、习惯按常理判断的心理,用了“减灶计”来引诱庞涓。庞涓看到齐军做饭的灶坑一天比一天少,就按照通常的逻辑判断齐军士兵大量逃跑,战斗力不行了。于是紧追不舍,结果一头钻进了孙膑在马陵道峡谷里为他精心布置的死亡埋伏圈,最终走投无路,只能自杀。 信源:《史记》 文│一阳 编辑│史叔
可惜韩信没能全身而退[6]
【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