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了俄罗斯9年现在还是零!如今时机成熟,中国自己干了。2025年初,中国船舶集团

鹏天云光 2025-10-21 10:55:08

等了俄罗斯9年现在还是零!如今时机成熟,中国自己干了。2025年初,中国船舶集团宣布完全自主研制的5000千瓦级船用低速双燃料发动机(CX40DF)实现批量生产,该机型国产化率超80%,核心部件全部自主配套。这一成就的背后,是中国在船舶动力领域坚持自主创新、突破技术封锁的漫长征程。 早年间,咱们国家造大船全得看别人脸色,船舶的“心脏”——发动机,基本被德国、日本、芬兰这些国家的企业垄断着。 那时候要么直接花大价钱进口整机,要么花钱买人家的生产许可证,每卖出一台还得给人家交一成的知识产权使用费,等于利润里硬生生被剜走一块。 更憋屈的是,核心技术攥在别人手里,想改改性能、降降成本都没资格,人家说什么就是什么。 咱们后来想着找伙伴一起搞,能少走点弯路,九年前就和俄罗斯约定联合研发动力设备,说好俄方出发动机技术,中方负责其他部分。 当时不少人都盼着能借上力,可左等右等,合同续了一年又一年,节点拖了一次又一次,别说成品了,连张靠谱的图纸都没见着。 直到去年才知道,俄方那款发动机连核心部分都没定型,还得推迟到2028年,这不明摆着告诉咱们:别指望了,得自己来。 其实早有前辈吃过技术封锁的亏。上海有个七一一研究所,十多年前想搞自主船用发动机,立项的时候连关键的高压共轨系统都得从国外买,结果还出了问题,后来才明白,核心部件靠别人根本不保险。 还有中泰潜艇的订单,2017年签了合同,原定用德国的发动机,可开工后欧盟一纸禁令就给卡了脖子,说啥也不让卖,首艇硬生生停了好几年。 那时候才彻底醒悟,不管是造船还是造潜艇,动力系统被人掐着脖子,生意做不成是小事,连产业安全都受威胁。 咱们既然等不来外援,国内就下定决心自己干。中船集团拉上了中船镇柴这些企业,还有好几所高校,组成了攻坚团队,从最基础的零件开始啃硬骨头。 以前活塞、气阀、减震器这些关键部件都得进口,现在国内企业一个个攻了下来,连原来造酒的公司都加入进来,就为了把产业链做全。 咱们研发的时候还用上了数字化生产线,零件生产进度、设备状态在电脑上一目了然,装配的时候流水线自动走工序,不光快还准,比以前全靠人工省事多了。 这款发动机,核心部件全自主,藏着不少巧思。它是双燃料的,既能烧柴油又能烧天然气,天然气替代率特别高,排放的污染物比老款发动机少一大截,远洋船上用它既环保又省钱。 可能有人担心国产的靠不靠谱,其实早有验证,同款核心技术改型后装在燃气轮机船上,已经累计跑了一万多小时,没出过大问题。 就像中泰潜艇后来换的咱们国产CHD620发动机,在漠河和三亚都试过,连续运行几千小时没问题,还在煤矿里拉了百万吨煤炭,实打实的可靠。 现在这款发动机批量生产,意义可大了。以前造一艘远洋货轮,发动机得提前大半年向国外订,还得接受各种附加条件,维修的时候得等人家的工程师来,花钱又耽误时间。 现在自己能造了,中远、招商这些航运公司不用再等老外的货,成本降了不少,想升级改造也能自己说了算。 更重要的是,咱们打破了西方的技术封锁,以前他们把同等级发动机当敏感物资,想买得先过政治审查,现在咱们自己造的能随便用,出口船舶的时候还能附带发动机,不用再看别人脸色。 俄罗斯那边现在挺后悔,失去了中国的订单,他们自己的发动机研发资金缺口高达七亿美元,只能自己硬扛,而咱们已经把主动权攥在了手里。 从当年买许可证交学费,到现在核心部件全自主,这一路靠的就是不服输的劲头,也证明了不管什么“卡脖子”技术,只要咱们下定决心自己干,就没有攻不下来的难关。 对于此事,大家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0 阅读:37
鹏天云光

鹏天云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