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扣押钱学森,却放杨振宁回国,是杨振宁不重要吗?这个问题,钱学森其实早就回答过:国家需要杨振宁留在国外,他在国外的作用,远比在国内大。 这个问题根本不是杨振宁不重要,反而是因为他太重要,才需要以另一种方式为国家出力,钱学森看得最明白,国家需要杨振宁留在国外,他在国外能做的事,比回国多得多,毕竟总要有人长远布局。 说白了,钱学森手里攥的是能立刻变现的国防硬科技,这种本事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是“保命符”。 1955年他刚回国,次年就提交《建立我国国防航天工业的意见书》,直接推动国防部五院成立并出任院长。当时中国连导弹基本概念都鲜有人知,陈赓大将专门请他给全军高级干部讲了三天课,中央听完立刻拍板搞导弹。 1960年中国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升空,他带领团队用十五年走完发达国家几十年的路,孙家栋等航天元勋都是他亲手培养的。 美国急着扣人,无非是看清了这人回去就能给中国“添实力”,毕竟导弹这种东西,有和没有就是任人拿捏的差距。 而杨振宁的价值藏在更长远的地方,其分量甚至需要时间才能完全显现。 1954年他与米尔斯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头二十年被当成“象牙塔学问”,后来却成了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石,与麦克斯韦方程、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并称现代物理三大支柱,核能、核磁共振、半导体产业全得靠这理论打底,还直接催生了多个诺贝尔奖。 弗里曼・戴森评价他是“继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20世纪物理学的卓越设计师”,丁肇中更直言“中国人在国际科学上有建立不朽之功勋者,乃自杨振宁始”。 更关键的是他在国外搭建的“学术桥梁”,是当时国内最稀缺的资源。1971年中美尚未建交,他顶着中情局压力成为首批访华的美籍科学家,直接掀起华裔学者访华热潮,周培源称赞他“是中美科学家友谊与交流桥梁的开创者,这一成就无人能及”。 1973年毛泽东、周恩来会见他后,《人民日报》头版报道传递出开放信号,为后续交流铺路。 他看透中美科研差距,向邓小平提议派遣留学生,亲自推荐1200多名学者赴美,还在石溪分校成立“与中国学术交流委员会”,仅该委员会就资助近百名学者进修,葛墨林院士记得他发着高烧还开车两小时去纽约募捐,把石溪变成中国学者的海外大本营。 他的“搭桥”远不止人才输送。1975年向周恩来建议引进《科学美国人》版权,1979年这本期刊在邓小平批示下落地,成为改革开放后首个国际版权合作期刊,他与周光召出任总顾问,影响了一代代科学爱好者。 80年代推动中美物理学会互访,90年代帮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建理论物理机构,设立“求是科学基金”等资助科研。 2003年更是把图灵奖得主姚期智、密码学专家王小云等顶尖人才拉到清华,捐出100万美元现金,募集超1500万美元,用28年把清华高等研究院打造成国际知名机构,让清华物理学科跃居世界第十五名。2021年他还捐出2000余件手稿资料,在清华建资料室传承学术。 钱学森与杨振宁的分工,是时代需求的精准匹配。前者用导弹、卫星筑牢国防根基,让新中国在国际上站稳脚跟;后者用理论奠基未来,用桥梁引入活水,为科技发展铺就长远道路。 美国当年算错了账,以为理论不能当武器,却没料到那些被资助的学者、引进的资源,后来都成了中国科技的“隐形引擎”。 说到底,这两位大师从不是“谁更重要”的选择题,而是国家在不同阶段最需要的“双保险”,一个守当下,一个谋未来,共同撑起了中国科技的天空。
杨振宁半世纪前的那次回国如何改变中国科学1971年夏天,一架从美国飞往上海
【5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