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断权限,安世中国发文硬刚,拒绝荷兰总部指令,欧洲车企急眼了   荷兰总部一

顾议史实 2025-10-20 11:42:08

切断权限,安世中国发文硬刚,拒绝荷兰总部指令,欧洲车企急眼了   荷兰总部一纸命令,直接拔掉了中国区的权限接口,结果却被安世中国回了个“拒收通知”,不仅不认这份“新规矩”,还当场撂话:你说了不算!   这不是内部争斗小打小闹,而是一场波及全球车企神经的半导体生死战,欧洲那边已经开始焦虑,车厂高层的咖啡估计都喝不下去了。   说到底,这不是简单的公司内部权力斗争,而是地缘政治下的企业控股博弈,背后牵扯的,是整个欧洲制造业的命门。   安世半导体,原本是荷兰NXP旗下的业务板块,后来被中国闻泰科技收购,成了名副其实的中资企业。   但最近,荷兰那边突然开始“反悔”,在美方压力下,想通过行政手段“收回控制权”,10月16日,安世中国团队突然发现技术账号全线被封,系统权限被锁,连工程师都无法正常登录开发平台。   总部居然绕过公司内部流程,直接操刀更换CEO,面对这波操作,安世中国没有沉默,直接发布声明,态度相当硬核。   声明里三点立场摆得明明白白:第一,我们是中国公司,不是你荷兰的分部;第二,总部指令要合法合规,不是你想发就发的“圣旨”;第三,员工工资我们自己发,不靠你那边一分钱,这番话,等于正面“撕破脸”,把矛盾摆上了台面。   这场“权限大战”,背后可不止是办公室斗气,它的直接后果,已经让欧洲车企坐立难安,10月初,中国商务部对安世部分芯片实施出口管制,限制特定型号的芯片出境,本来就让欧洲厂商神经紧绷。   现在再加上中荷之间的控制权对抗,安世的供应链不稳定,欧洲汽车产业率先“中招”,欧洲汽车制造协会已经发出警告,如果安世的芯片供给持续中断,将直接影响到整车生产线的运行。   要知道,安世是全球二极管和晶体管领域的头部玩家,每年出货超1100亿颗芯片,不少用于车载系统。别小看这些“小颗粒”,没有它们,汽车连启动都成问题。   而欧洲的问题,还不只是暂时的“缺货”,从产业结构来看,欧洲的半导体制造能力早已被削弱,全球市场份额只剩不到10%,而且几乎完全缺位于7纳米以下的先进工艺。   在成熟工艺芯片领域,特别是车规级产品上,欧洲高度依赖中国特别是安世在国内的两大基地:上海的晶圆厂和东莞的封装测试中心。   其中上海工厂专注于高性能MOSFET,年产能40万片12英寸晶圆;东莞则是全球最大的小信号器件生产线之一,这两个基地基本撑起了安世全球供应的半壁江山。   这就意味着,一旦中国区的生产和出货受阻,欧洲车厂将无米下锅,现在欧洲厂商显然有点急了,尤其是德国、法国的几家整车大厂,内部已经召开了紧急供应链会议,部分工厂甚至开始评估“减产预案”。   但问题是,他们急也没用,这种局面不是喊几句“商业自由”就能解决的,说到底,这是一个典型的“政治入侵商业”的案例。   荷兰政府在美方长期压力下,选择对安世这个中资企业动手,无非是想借行政手段重新掌控企业命脉,但现实是,企业已经深度嵌入中国产业生态,想“遥控”也得先问问中国区愿不愿意听。   更何况,安世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中国科技企业“出海收购”的代表性样本,一旦荷兰此次做法被“默认”,那未来所有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恐怕都要被打上问号。   这不仅损害了中方企业的合法权益,也让整个跨国资本流动蒙上阴影,这次事件其实打了一个很清晰的信号:技术自主权不再只是研发层面的事,它已经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   中国在半导体领域“卡脖子”的历史教训还历历在目,现在轮到别人“断供”,我们不能再依赖别人网线连着的权限系统。   安世中国的强硬,不只是一次企业自保的反击,更是一次对“隐性外控”的正面回击,而这波回应,也标志着中国企业在全球化博弈中,不再只是“服从者”的角色。   要知道,现在的全球供应链,已经不是谁说断就能断的“单选题”,一边是跨国分工的现实,一边是地缘政治的干预,任何试图通过行政手段“剪线断链”的行为,最终只会让更多人付出代价。   这场安世之争,表面上是权限和控制权的拉锯,实质上却是一次对全球科技治理逻辑的重新定义。   它告诉所有人:在今天的世界里,没有哪一方可以单方面当“裁判”,如果不能尊重市场逻辑,那就只能一起承担后果。   这不仅是中国企业的一次底线捍卫,也是全球产业链稳定的一次试金石,等风来,不如自己掌舵,这次安世中国的“硬刚”,就是一次值得记住的掌舵时刻。 信息来源:闻泰科技回应“系统被全面切断”——财联社

0 阅读:1408

评论列表

君当如兰

君当如兰

4
2025-10-21 02:49

荷兰盛产妓女和嫖客,这在荷兰是合法的,远离欧洲的妓女中心-荷兰。

猜你喜欢

顾议史实

顾议史实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