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垂涎的中国超高速风洞,竟是钱老学生,靠爆炸“炸出来”的。 美国国防部的会议室里,专家们拿着JF-22超高速风洞的参数表愁眉苦脸——35马赫的模拟速度、18000℃的耐高温内壁,这些数据让他们引以为傲的风洞彻底失色。 为了租到这台设备,美国甚至开出50亿美元的高价,可他们不知道,这台让他们垂涎的“国之重器”,是钱学森先生的学生俞鸿儒,带着团队在实验室里炸了十几年,从废墟里“炸”出来的。 1963年的中科院力学研究所,一声巨响震碎了午后的平静。 整栋实验楼轰然倒塌,金属零件穿透承重墙,砸在百米外的空地上。 烟尘还没散,俞鸿儒就从安全区冲了过去,蹲在废墟里捡起块变形的铸铁喷管。 身边的同事拉着他劝“别搞了,太危险”,他却指着喷管上的灼烧痕迹说:“这次爆炸,说明氢气浓度快调对了。” 风洞这东西,说穿了就是“人工天空”。 飞行器上天前,得在里面模拟不同速度的气流,测试机身强度、飞行稳定性,没有它,再厉害的导弹、战机也只能停在图纸上。 美国早年迷信计算机模拟,觉得能替代实体风洞,好几年没升级设备,等想研发高超音速导弹时才发现,自家风洞最多只能模拟20马赫,跟JF-22的35马赫差了一大截,这才急着来求租。 可建国初期的中国,连台像样的风洞都没有。 1955年钱学森先生从美国回国,翻遍国内仅有的资料,发现造飞机全靠工程师手算气流数据,误差大到飞行员不敢登机。 美国还搞技术封锁,先进风洞设备别说买,连张清晰的图纸都不让看。 1956年,29岁的俞鸿儒接下研发任务,手里只有间漏风的旧实验室,造出来的小型风洞长宽加起来不到10米,测试时得把飞行器模型缩小10倍,数据根本没法用。 俞鸿儒没走常规路,偏选了条没人敢走的险道——用氢氧爆轰驱动激波管。 这技术靠氢气和氧气爆炸产生的冲击波模拟高速气流,好处是成本低,特别适合当时缺钱的中国;可坏处也致命,爆炸威力难控制,搞不好就会炸了实验室。 更绝的是,他还想用铸铁做风洞的喷管,代替美国几十万一套的不锈钢,美国媒体听说后,直接嘲讽“中国在做无用功,根本造不出能用的风洞”。 1958年,第一台激波管总算造出来了。 后来他才知道,钱学森先生特意让人送来了水泥和木材,还跟同事说“年轻人敢试,就是中国风洞的希望”。 就这么炸了又试、试了又炸,1969年终于有了突破——中国第一座大型激波风洞JF-8建成了。 更让人惊讶的是,这台风洞造价才8万元,而同期北京大学建个小型风洞就花了80万。 美国同行听说后,都不敢相信中国能用这么少的钱造出能用的风洞。 这台风洞很快派上用场,东风-5洲际导弹的气动参数测试全靠它,返回式卫星研发时,也靠它避开了好多次发射事故。 俞鸿儒没停下脚步。 1988年,60岁的他带着实验数据去了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想验证一个更大胆的想法:用爆轰直接驱动风洞。 在国外实验室里,他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熬了三个月,终于拿到关键数据,证实这个思路可行。 回国后,团队用五年时间造出世界首座爆轰驱动高焓激波风洞JF-10。 2023年,JF-22超高速风洞公开亮相,直接刷新了世界纪录。 美国这下更急了,专门派代表团来谈租借,可俞鸿儒团队清楚,这台设备里藏着十几年的爆炸痕迹,藏着无数个熬夜调整参数的夜晚——那是中国科研人在绝境里闯出来的路,哪能轻易给美国用。 去年有人拍到97岁的俞鸿儒院士,拄着拐杖站在JF-22风洞前,盯着银色管道看了好久。 2012年JF-12风洞拿国家科技进步奖时,84岁的他还坚持把自己的名字排在最后,说“要让年轻人多露脸”。 从炸塌的实验楼到世界顶尖设备,从被美国嘲笑到让美国垂涎,这条路上没有运气,只有像俞鸿儒这样的钱学森先生的学生,敢在绝境里炸出一条属于中国的技术之路。 现在再听美国愿出50亿租风洞的新闻,真觉得这几十年的苦,没白吃。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美俄垂涎的中国超高速风洞,竟是钱老学生,靠爆炸“炸出来”的。 美国国防部的会议
语蓉聊武器
2025-10-20 10:57:1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