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河财经】听到一个消息:广西一位企业家因行贿一千多万,被判了十几年。坦白说,有点意外。 在当前的司法实践中,因行贿罪被重判的案例其实不多。《刑法》第390条明确规定,行贿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代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所以多数行贿人通过主动配合、交代案情,实现“戴罪立功”,从而获得从宽处理。也正因如此,我经手或了解的行贿案件,量刑大多留有空间,像这次直接判十几年的,确实少见。 我听说,企业家进去后,他年轻刚毕业的儿子主持大局,他请了一位同样年轻的律师,执着于案件中一笔50万行贿款,认为不是,反复申诉、情绪激烈,甚至多次与办案人员发生冲突。当然我不是说这是导致刑期偏重的原因,但忍不住想:年轻人这样的“死磕”,到底有没有意义? 我办过不少死磕的案件,深知这种方式的能量。但死磕的前提,是你真的蒙受了冤屈,是事实本身被扭曲。如果一千多万的行贿基本属实,却执着于其中50万的认定,即便成功了,对结果的影响又有多大?行贿数额在500万以上,量刑起点就是十年。这50万,改变不了大局。 真正有意义的着力点,其实在退赃和立功——这些才是能实质影响量刑的环节。可惜,年轻人把力气用错了地方。这让我想起一个常见的困境:企业家一旦出事,家里往往只能由孩子站出来主持大局。可这些年轻人,大多缺乏对法律规则和世事人情的深刻理解。满腔热血却无明灯指引,手握重担却无经验傍身——他们以为是在抓住一点瑕疵,可以胜利,实则可能是在为案件走向埋下更多变数。有些世事,大概真要经历世事久了,才能明白,人不能光有对抗的勇气,更要有面对事实的清醒,和选择战场的智慧。但是真难啊。
【琅河财经】听到一个消息:广西一位企业家因行贿一千多万,被判了十几年。坦白说,有
小辰读商业
2025-10-20 08:53:51
0
阅读:96
铭少
把这个富二代也查一遍,只要证据落实,没收全部赃款,进去踩缝纫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