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婆婆花 78 元买了一斤熟牛肉,回家一称才 396 克,婆婆没去找后账,第二天依然去哪家店买牛肉,这次还是买了一斤,回家称了只有 400 克,这下心里就有数了,她没有做牛肉吃,而是把牛肉放在了冰箱里。 婆婆从抽屉里翻出个蓝色的小本子,是以前记菜价用的,她戴上老花镜,在本子上一笔一划写:“5 月 12 号,买熟牛肉 1 斤,实称 396 克,78 元;5 月 13 号,买熟牛肉 1 斤,实称 400 克,78 元。” 写完又把前两天的牛肉从冰箱里拿出来,放在厨房的秤上再称一遍,确认重量没差,才又放回冰箱。 下午邻居张婶来串门,手里拎着半袋刚买的苹果,进门就问:“老姐妹,你昨天买的牛肉咋样?我看那家店排队的人还挺多。” 婆婆把张婶让到沙发上,递了杯茶水,才把小本子拿给她看:“你看看,这店不实在,说是一斤,实际差了快一两,连续两天都这样。” 张婶看完皱起眉:“还有这事?我上次买的酱鸭,回家称也少了点,还以为是我家秤不准。要不明天我跟你一起去,咱们带个准秤,当场称,看他怎么说。” 婆婆点点头:“我也是这么想的,一个人去怕说不过他,有你陪着,心里踏实。” 第二天一早,婆婆揣着小弹簧秤 —— 是以前买粮食用的,刻度清晰,还挺准 —— 和张婶一起去了那家牛肉店。店里已经有不少人在排队,老板是个四十多岁的男人,正忙着给顾客切牛肉,秤就放在柜台显眼的位置。 轮到婆婆时,她指着柜台里的酱牛肉说:“老板,来一斤这个。” 老板熟练地切了一块,放在秤上,指针很快指向 “500 克”,他笑着说:“刚好一斤,78 块。” 婆婆没接,从口袋里掏出弹簧秤:“老板,麻烦你再放我这秤上称称,我家老太太眼神不好,总怕记错数。” 老板的笑僵了一下,还是把牛肉递了过来。婆婆把牛肉放在弹簧秤上,指针晃了晃,停在 “402 克” 的位置。张婶在旁边凑过来看:“哎哟,这才 402 克啊,差了快一百克呢,老板,你这秤是不是有问题?” 周围排队的顾客也都看了过来,有人小声议论:“我上次买回去也觉得少,还以为是熟肉缩水。” 老板赶紧解释:“熟牛肉刚出锅的时候重,放凉了会缩水,这很正常。” 婆婆把小本子掏出来,翻开给老板看:“我昨天买的 396 克,前天 400 克,今天 402 克,天天都少,哪有这么巧的缩水?” 张婶也帮腔:“我们在别家买熟肉,人家称完还会多切一小块补上,怕不够秤,哪有你家这样次次都少的?要是真按你这秤算,我们花一斤的钱,买的还不到八两,这不就是坑人吗?” 老板被说得脸有点红,又看了看周围顾客的眼神,赶紧拿起刀,从柜台里又切了一块牛肉,加到婆婆的袋子里:“阿姨,是我不对,最近秤没校准,给您补上,您别生气,以后来我给您多算点。” 婆婆掂了掂袋子,用弹簧秤再称,这次刚好 500 克。她没再多说,付了钱,和张婶一起出了店。路上张婶说:“你看,就得这么跟他说,不然他总以为咱们老太太好欺负。” 婆婆笑着说:“可不是嘛,以前总想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现在才知道,该说就得说,不然吃亏的还是自己。” 回到家,婆婆把三天买的牛肉都拿出来,洗了块萝卜,炖了一锅牛肉炖萝卜。香味飘满了整个屋子,她还特意盛了一碗,给张婶送过去:“尝尝,这牛肉炖得烂乎,多亏你昨天陪着我。” 张婶尝了一口,连连点头:“好吃,比我炖的强多了。” 后来婆婆再去那家店买牛肉,老板每次都给足秤,有时候还会多切一点。婆婆跟我们说:“做人做事都得实在,商家要是耍小聪明,早晚得失去顾客;咱们消费者遇到不公,也别忍气吞声,有理有据地说,总能解决问题。” 现在那锅牛肉炖萝卜的香味,我还记得清清楚楚,更记得婆婆说这话时,眼里那股亮闪闪的劲儿 —— 那是普通人在生活里,用智慧维护自己权益的踏实劲儿。
昨天,婆婆花78元买了一斤熟牛肉,回家一称才396 克,婆婆没去找后账,
成熟熊猫
2025-10-20 05:32:3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