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千明军血战3万清军,结果明军因为各种内斗,被动双重绞杀! 1638年,皇太极派多尔衮、岳托率8万清军分两路攻明,会师京郊通州。 崇祯急调宣府、大同、山西三镇兵马,命卢象升为主帅,赐尚方宝剑监管所有勤王军。 当时,清军虽擅骑兵奔袭却不擅攻坚,卢象升本计划以“夜袭破营+主力合围”先挫其锐气,可朝堂内斗已悄然埋下败局。 当年10月15日,卢象升侦查到清军大营仅外围设少量骑兵警戒、内部兵力分散,当即率数千明军夜袭:先以鸟铳齐射驱散哨兵,再派步兵持长刀突袭中军帐篷。 清军仓促应战,大营内人马混杂、阵型大乱。 按原战术,明军后方主力应趁势压上封堵退路、分割围歼,监军高起潜却私调主力往怀来方向,美其名曰“防备侧翼”,实则是拆台,明军只能斩杀数百清军后撤退,错失破敌最佳时机。 此后清军不再正面交锋,转用“分兵穿插”之策,派快骑绕开明军防线南下,连破真定、河间等十多处州县,威逼济南。 卢象升急率部驰援,寒冬中从涿州急行军至保定,全程无粮草补给。 这是因为崇祯心腹杨嗣昌因与卢象升政见不合(杨主和、卢主战),下令沿途官府“不得供粮”,又借故调走总兵王朴所部2万兵马,卢象升身边最终只剩5千人,将士多日未食,只能靠雪水充饥。 1639年1月,清军察觉卢象升所部势弱,集中3万兵力,将其围困于巨鹿贾庄。 清军先以少量兵力正面牵制,主力分两路绕至明军两侧形成“夹击之势”,同时派骑兵袭扰后方切断退路。 卢象升深知必死,率部列“鱼鳞阵”迎敌:步兵持矛在前,鸟铳手在后, 明军凭借顽强意志,多次打退清军正面冲锋,甚至一度突破清军左翼,却因兵力悬殊、将士体力不支,防线逐渐崩溃。 更让人上火的是,近在50里之外、手握4万关宁军的高起潜,接到求援信后竟率军东撤,拒不增援。 最终清军发起总攻,突破明军方阵,明军将士无一人撤退,与清军短兵相接,死战至最后一刻。 卢象升亲自持剑冲锋,斩杀数十清军后身中数剑殉国,5千明军全部战死。 即便如此,杨嗣昌仍以“卢象升生死不明”为由,拖延近3个月,才允许收殓其遗体。 卢象升之死,影响极为深远。他是崇祯朝少有的能统合边军、敢与清军正面硬刚的主帅。 他战死后,不仅折损了明军最后一支精锐边军,更让前线将士寒心——忠勇之人浴血却遭朝堂构陷、死后蒙冤,谁还愿为大明死战? 此后明军士气锐减,遇清军多避战自保,无人再敢像卢象升般主动出击。 清军也摸清明朝“外强中干”的底细,后续南下劫掠愈发肆无忌惮。 李自成等义军,也趁机收纳溃散明军,势力快速壮大。 可以说,卢象升一死,大明不仅丢了良将劲旅,更丢了军民对王朝的最后一点信心,覆灭的倒计时自此加速。
5千明军血战3万清军,结果明军因为各种内斗,被动双重绞杀! 1638年,皇太
烈火科学风暴
2025-10-18 18:57:43
0
阅读: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