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那么落后,是如何能养起132万现役士兵的? 提起朝鲜的军队规模,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纳闷,人口刚过两千多万,经济总量比不上咱们一个二线城市,却能维持着全球排得上号的百万大军。 外界总说那里落后,可百万大军不是凭空出现的,他们跟咱们平时想的养兵模式完全不是一回事。 在朝鲜,到了年纪当兵是必须尽的义务,男女都一样,服役时间还不短,这么一来,兵源就有了稳定保障,不会出现招不上人的情况。 更关键的是,军人在当地社会地位真的高,待遇比普通工人好不少,住房医疗教育都有特殊保障,家里人也能跟着享受福利。 对年轻人来说,参军不只是尽义务,更像是条实实在在的出路,能通过军队往上走,自然没人想着逃避。 这种氛围下,遇到外部压力时,主动申请入伍的人能一下涌上来几十万,人力储备根本不愁。 很多人不知道,这百万大军里,真正天天扛枪训练的精锐只是一小部分。 大部分军人平时的主要活儿居然是搞建设,修路盖房、挖矿种地,哪里缺劳动力就往哪里去。 农忙的时候帮着种地收粮,遇到灾害冲在前面救灾,说是军人,其实干着工程队和生产队的活儿。 这就太精明了,既保持了庞大的军队规模,又不用让所有人都耗在训练和装备维护上,大大降低了养兵的成本。 要是一百多万人全都天天练射击、开坦克,光弹药和燃料就得把家底掏空,这么一安排,军队反而能创造价值,一举两得。 军队里陆军占了绝大多数,海军空军规模相对小很多,这可不是随便拍板的,陆军装备的坦克、火炮这些东西,技术成熟,造起来便宜,维护也简单,跟海军的军舰、空军的战机比起来,简直是省钱利器。 再看地理环境,半岛多山地,战略纵深有限,对手就在眼皮子底下,陆军的作用比海空大多了,没必要花大价钱去搞那些华而不实的装备。 这种思路下,哪怕装备都是些用了几十年的老物件,只要数量够多,照样能形成威慑力。 表面看朝鲜被制裁得厉害,实际上赚钱的门路不少,最直接的是外派劳工,每年往俄罗斯、中东这些地方送好几万人,这些工人的大部分收入都要上交国家,一年能换回来不少外汇。 这两年俄乌冲突更是给了个机会,俄罗斯缺弹药,朝鲜正好有库存,双方一拍即合,朝鲜既能拿到现金,还能换回来先进的军工技术,这笔买卖太划算。 当然,那些地下的资源贸易也没断过,就算有制裁,总能找到流通的渠道。 更绝的是资源分配的思路,那真是把“优先保障军事”刻进了骨子里。 国家预算先紧着军费来,好钢全用在刀刃上,冶金、机械这些重工业产能,首先满足军工生产。 物资配给也是一样,军人的口粮比普通民众多,还能拿到额外的营养品,燃料、药品这些紧俏东西,军队也能优先拿到。 这种分配方式虽然让民生领域吃了亏,粮食电力经常不够用,但硬生生把有限的资源集中起来,保住了军队的稳定。 支撑这一切的,还有深入社会各个角落的意识引导,“先军”的理念早就融入了日常,从学校教育到文艺作品,都在强调军队的重要性,让所有人都觉得保障军事是天经地义的事。 这种共识太重要了,就算老百姓自己日子过得紧巴,也能认同国家对军事的倾斜,不会产生大的抵触情绪。 整个社会就像一个紧密的整体,所有人都在为这套军事体系服务,组织成本大大降低。 这套模式确实把“以小博大”玩到了极致,用有限的资源撑起了百万大军,还搞出了核武器和洲际导弹,拿到了跟大国对话的筹码。 但代价也很明显,军事占了太多资源,民生领域就顾不上了,粮食短缺、电力不足是常态,很多人还面临营养不良的问题。 这本质上是在安全威胁和资源匮乏的夹缝里,选择了一条“先保生存再谈发展”的路子,用民生的牺牲换来了军事上的安全感。 说到底,朝鲜能养起百万大军,靠的不是钱多,而是一套把人力、资源、共识拧成一股绳的精密体系,把每一分钱、每一个人都用到了刀刃上。
1951年5月的一天,正在朝鲜战场上的廖政国将军看到我军刚刚缴获的美式榴弹炮,突
【87评论】【13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