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老先生病逝,是中华民族不可估量的损失,他的一生是爱国、光荣、伟大、杰出、辉煌、奉献的一生。 杨老是第一个斩获代表世界科学最高水平诺贝尔奖的中国人,这意义特别重大。在他获奖之前,西方人对黄种人的歧视,尤其看不起中国人。 当时的西方社会,黄种人被视为劣等种族。中国人在海外常常遭遇不平等待遇,比如在就业、教育、生活等方面受到限制和歧视。 杨振宁赴美留学时,中国留学生们被安排在运兵船最下层甲板舱,美国士兵对他们态度轻蔑,常常言语侮辱和种族歧视 。他在美国买房时,也因为是中国人被房主拒绝 。 不仅如此,由于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在长达一百多年里,被西方国家欺辱、宰割、掠夺,社会贫困落后,就连中国人自己都有一种不如西方人的自卑心理,盲目地认为外国的才是更好的。 当杨老获诺奖时,中国人惊讶地发现我们其实也并不比西方人差,西方人能攀登科技高峰,我们中国人也行。这样的认知改变,比诺奖本身更重要! 如今杨老病逝,网友们都纷纷表达深切哀思和沉痛悼念,对他的一生作出高度评价。他的不朽功绩绝不是极个别人的诽谤、污蔑、贬低、攻击、辱骂、恶意调侃所能够抹杀掉的,事实胜于诋毁。这就是公道自在人心。 杨老永垂不朽! 附: 杨老加入美国国籍的原因: 1. 科研需求:50年代中国科研基础薄弱,美国是物理研究中心,留美是学术突破的必然选择。 2. 时代限制:中美关系紧张、签证受限难即时归国,入美籍可获稳定科研身份与资源。 3. 情怀未改:入美籍只是为了科研便利,始终以华人身份自豪,从未割裂跟祖国的情感。 杨老于2003年正式回国,到他病逝时已经22年之久。虽然已80岁高龄,但是他依旧发光发热,为国家做出了常人难及的诸多重大贡献。回国后主要做了以下事情: 1. 推动高等教育与人才培养:2003年回国定居清华后,杨振宁把高等研究院的发展作为自己的新事业,2004年,82岁高龄的他亲自为本科新生讲授《大学物理》课程。2023年11月,他提出的清华大学物理人才培养“攀登计划”正式启动。 2. 推动学科建设:他以清华大学的名义发表了30多篇论文,倾力推动清华大学冷原子物理、凝聚态物理、密码学等基础学科的发展,将清华大学物理系提升至世界级水平。 3. 募集资金支持科研:他不仅长期不领年薪,还将个人积蓄与美国的房产捐给清华,累计筹措资金逾亿元,为吸引和培育顶尖人才搭建了平台。 4. 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2018年,他应邀担任“科学探索奖”的共同发起人,凭借自身国际影响力,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5. 捐赠个人珍藏物品:2021年5月,杨振宁将自己珍藏的2000余件图书、文章手稿、影像资料和艺术品捐赠给清华大学,在学校图书馆设立“杨振宁资料室”。
“中国近2000名院士,为什么拿不到诺贝尔奖”你要这么比的话,那诺贝尔奖还真没含
【3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