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据财联社报道,美国国防部一纸公告宣布,取消一项价值5亿美元、计划采购7500吨钴的战略储备招标。 钴这种看似普通的金属,实则是现代军工的"维生素"。F-35战机的发动机叶片需要钴基高温合金,M1A2坦克的穿甲弹芯含钴量达8%,更关键的是精确制导武器的永磁电机完全依赖钴材料。国防后勤局数据显示,美军每年消耗钴金属约3000吨,其中40%用于高精尖武器系统。 这次取消的7500吨采购量,相当于美军两年半的钴消耗量。如此大规模的采购计划突然中止,绝非简单的预算问题。 五角大楼内部简报显示,取消主因是钴价暴跌——从2024年峰值每吨8.5万美元跌至2025年的3.2万美元,但更深层的是供应链重构。 全球70%的钴产自刚果民主共和国,而该国最大钴矿被中国洛阳钼业控股。美国地质调查局2025年报告指出,中国企业控制着刚果金15座主要钴矿中的11座。这种供应格局,使美国军工生产存在被"卡脖子"的风险。 此次取消的招标属于"国家防御储备中心"的代储计划。该计划允许私营企业代政府储钴,战时优先供应军方。但审计发现,代储商将储备钴偷偷流入市场套利,导致实际储备量不足账面60%。这种制度漏洞,使战略储备形同虚设。 更严重的是质量欺诈,国防合同管理局抽检发现,部分代储钴纯度仅92%,远低于军工要求的99.95%。这种劣质材料若用于导弹发动机,可能导致灾难性事故。 中国不仅是钴资源最大控制方,更掌握精炼技术。全球80%钴精炼产能集中在中国,欧美企业需将钴矿石运往中国加工后再进口。华友钴业2025年新建的氢还原法生产线,使钴提纯成本降低40%,这种技术优势难以超越。 更聪明的是全产业链布局,中国在摩洛哥建设的钴加工园,利用自贸协定将产品以"摩洛哥制造"标签出口欧美,规避贸易壁垒。这种"产地洗白"策略,使美国制裁措施效果大打折扣。 美国取消钴储备的底气来自技术突破。通用电气研发的镍基单晶叶片已通过F-135发动机测试,可替代钴基合金。更革命性的是激光武器——海军"庞塞号"试验数据显示,舰载激光器每次发射成本仅1美元,远比导弹经济。 但技术转型需要时间,陆军评估认为,全面替换钴依赖装备需十年过渡期。这期间仍需保障供应,但不必大规模囤积。 美国钴资源回收率仅15%,远低于中国的35%。国防创新单元正在资助"城市采矿"项目,从废旧手机电池中提取钴。波音公司数据显示,回收1吨航空发动机废料可提取200公斤钴,成本比进口低30%。 美国转向"友岸外包"策略。与澳大利亚签署关键矿产协议,澳方承诺五年内将钴产量提升至全球10%。但澳洲钴矿品位低,开采成本是中国三倍,缺乏竞争力。 更现实的是加拿大选项。加拿大魁北克省钴矿虽储量可观,但极寒气候使年产受限。更重要的是劳工成本过高,每吨钴生产成本达4.5万美元,难与中国竞争。 冷战时期的美军储备标准是"备战三年",现在调整为"即时供应"。国防后勤局新建的供应链预警系统,可实时监控全球钴库存。这种"零库存"理念,依赖的是精准的物流控制能力。 更关键的是军民融合,特斯拉的电池回收网络被纳入国防体系,战时可将电动车电池钴资源转为军用。这种"藏钴于民"策略,比固定储备更灵活。 大宗商品分析师发现,中国储备局在钴价跌至3万美元时大量收购,这种操作疑似托市。美国取消招标的时机,恰逢中国收购窗口期,双方在无形中展开价格战。 更微妙的是金融手段,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新推钴期货合约,允许美军通过套期保值锁定成本。这种金融工具,比实物储备更高效。 俄罗斯诺里尔斯克镍业是全球第二大钴生产商,但受制裁影响出口受限。美国曾考虑通过印度中转进口俄钴,但G7监管措施堵死了这个漏洞。 更棘手的是质量差异。俄罗斯钴含钯量高,需要额外提纯工序,这种工艺美国企业尚未掌握。 1990年海湾战争前,美国因钴储备不足差点延误战机生产。这个教训促使国会通过《战略矿产储备法》。但现在看来,囤积策略已不适应全球化供应链时代。 更深刻的是朝鲜战争教训。当时美国钨储备仅够三个月,导致炮弹生产受限。这种历史记忆,一直是推动储备计划的动力。 特朗普政府2020年将钴列为"关键矿物",启动大规模储备。而拜登政府更注重供应链韧性,此次取消招标延续其"智能储备"理念。 但政策连续性受影响。若2026年特朗普再度当选,可能重启储备计划。这种政策摇摆,增加企业投资不确定性。 当五角大楼取消钴招标时,他们实际上在下一盘更大的棋。从实物储备转向技术替代,从全球采购转向友岸合作,这种转型标志着美国国防供应链管理进入新阶段。在大国竞争时代,关键矿产的博弈已超越简单买卖,成为综合国力的较量。 信息来源:美国国防部取消5亿美元钴采购招标 关键矿产储备战略遭遇挫折! 财联社2025-10-17 11:29
10月17日据财联社报道,美国国防部一纸公告宣布,取消一项价值5亿美元、计划采购
红楼背疏影
2025-10-18 12:14:10
0
阅读: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