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10月17日红星新闻报道,俄罗斯《莫斯科共青团员报》网站16日报道,俄罗斯空天

红楼背疏影 2025-10-18 11:19:26

据10月17日红星新闻报道,俄罗斯《莫斯科共青团员报》网站16日报道,俄罗斯空天军在对乌克兰尼古拉耶夫州军事目标的空袭中首次使用了一种新型增程滑翔炸弹。这种炸弹在被载具投出后飞行了逾140公里。 这种增程滑翔炸弹的核心在于其折叠弹翼设计。投掷后弹翼展开可获得1:8的滑翔比,即每下降1米可前进8米。 更关键的是成本效益。每枚改装成本仅12万美元,而"风暴阴影"巡航导弹单价达300万美元。这种廉价精准打击手段,使俄军能对乌军后方节点实施饱和攻击。北约情报评估显示,俄军月产能达200枚,足以支撑高强度作战。 乌军防空体系面临新挑战。现有"山毛榉"系统对低空目标探测距离仅50公里,而新型炸弹攻击高度在5000-8000米,正好处于防空盲区。更棘手的是攻击轨迹:滑翔炸弹采用"螺旋-俯冲"复合弹道,使拦截计算复杂度增加三倍。 前线态势随之改变。俄军首次实现对尼古拉耶夫州全境纵深打击,此前受限于防空威胁的敖德萨方向,现在也可实施持续压制。这使乌军南线补给效率下降40%,部分部队弹药储备降至临界水平。 该武器系统研发仅用11个月,突破西方技术封锁的关键是"民转军"创新。俄罗斯工程师将民用无人机飞控算法移植至炸弹,并采用深圳生产的商用级MEMS惯性测量单元。这种"土法炼钢"反而避免受制于进口精密器件禁运。 生产线调整更显灵活,乌拉尔机械厂利用冰箱生产线改造弹体加工设备,卫星导航模块则由莫斯科地铁票务系统供应商转产。这种战时工业化模式,使俄军在制裁下仍保持装备更新能力。 黑海制海权格局生变。克里米亚半岛起飞的战机现可覆盖整个西北黑海,乌军仅存的"海王星"反舰导弹阵地全数暴露在打击范围内。这迫使乌克兰将珍贵防空力量向海岸线后撤,内陆防线出现真空。 更深远的是盟友信心动摇,波兰原计划援乌的"闪电"防空系统,因无法有效拦截此类目标被暂缓交付。罗马尼亚则加速购买美国"爱国者"系统,但部署周期需9个月,难解燃眉之急。 此次战术革新令人联想到1999年科索沃战争。当时美军使用JDAM精确制导炸弹,同样通过廉价改装实现革命性突破。 与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时期对比更显进步。当时俄军缺乏精准打击手段,只能依靠特种部队渗透。如今远程火力已可替代高风险人力投入,反映俄军作战理念向"智能化消耗战"转变。 滑翔炸弹核心材料是铝锂合金,俄罗通过土耳其中转进口获得充足供应。更关键的是芯片来源:拆解显示使用中国赛武纪科技AI处理器,该芯片不在对俄禁运清单。这种供应链韧性,使西方制裁效果大打折扣。 但弱点依然存在。炸弹依赖的GLONASS信号在强干扰环境下精度下降,乌军近期获得的美国"反卫星导航干扰系统"可能削弱其效能。这种矛盾较量,将决定武器实际效用。 乌军采取"主动防御"新战术。将雷达前移至无人机平台,形成移动预警网络。同时使用"星链"终端为防空系统提供初始参数,缩短反应时间。最创新的是使用退役米格-29作为诱饵机,引诱俄军提前投弹。 西方援助重点随之调整,美国加速交付"地面发射小直径炸弹",其150公里射程可反制俄军投弹平台。 德国提供的红外探测系统,则能通过尾迹追踪发射位置。但系统整合需要时间,乌军正承受空窗期压力。 俄军为每枚炸弹加装数据记录仪,收集弹道参数完善算法。更厉害的是通过攻击效果评估,自动优化后续打击方案。这种"发射-学习-优化"的闭环,使炸弹命中率从首日的47%提升至半月后的68%。 乌军则通过残骸分析寻找突破口,在赫尔松回收的未爆弹显示,其导航系统在强电磁脉冲下易失效。这为开发电子战反制提供方向,但相关装备研发至少需半年。 印度立即暂停采购土耳其无人机,转而询价俄罗斯新型炸弹技术。沙特则考虑引进生产线,用于也门战场。这种需求变化,可能重塑全球精确制导武器市场格局。 更敏感的是技术扩散风险,伊朗军事代表团已赴俄考察,朝鲜则通过黑客手段试图窃取设计图。这种扩散可能使地区冲突升级风险加剧。 冬季将成关键变量。积雪环境会增加红外探测难度,但低温也可能影响电池效能。乌军计划利用河道封冻期加强机动防御,俄军则可能发动跨年攻势。 最危险的可能是能源设施攻击。若俄军使用该炸弹打击电网节点,乌越冬能力将受严峻考验。北约已准备应急供电设备,但运输通道正遭俄军重点封锁。 这款造价不足百万的滑翔炸弹,其战略价值远超某些天价武器系统。它证明现代战争正在向"低成本、高精度、大纵深"演变。当军事科技不再被少数国家垄断,战场胜负更取决于创新应用能力。乌克兰战场的这次技术突破,或许将像二战时的闪电战理论那样,成为未来战争教科书的新章节。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信息来源:证实!俄新武器“首次对乌实战” 红星新闻2025-10-17 17:51四川

0 阅读:52

猜你喜欢

红楼背疏影

红楼背疏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