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到吴石将军为信念而不屈,舍身成仁时,我禁不住热泪盈眶,感怀将军舍身为国的情怀和意志,这泪目是发生内心油然而生对将军的崇敬! 最近《沉默的荣耀》热播,成千上万的观众终于认识了这位隐蔽战线的英雄。吴石将军的墓前发生了感人一幕——鲜花摆了整整5米长,层层叠叠形成了一道花墙。这些花不约而同地诉说着同一个心声:我们从未忘记。 “余则成”的原型,就义前一只眼睛失明 这位福州出生的将军,是《潜伏》中余则成的历史原型之一。他本是国民党中将,却因看透腐败无能,在历史十字路口选择了光明。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1949年赴台前,吴石以这句古诗向友人告别,明知前方是虎穴龙潭,却义无反顾。 在台湾的十个月潜伏期,他就像一柄直插敌人心脏的利刃。直到1950年因叛徒出卖被捕,在狱中受尽酷刑,一只眼睛被折磨至失明,却始终坚贞不屈。 临刑前,吴石写下的绝命诗令人动容:“五十七年一梦中,声名志业总成空。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对我翁。” 这字里行间没有丝毫畏惧,只有对家国的赤胆忠心。他不仅是一位英雄,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丈夫和父亲。 在给妻子的绝笔中他写道:“奎:心地温厚,待碧奎亦克尽夫道...卅年夫妇,极见和睦。”给儿女的嘱咐里更是细腻入微:“学女,乖乖,要小心好好的看着...” 他的骨灰,等了40年才回归大陆 就义后,吴石的遗骨由族人冒死领回,在台北郊外寺庙暂厝了30余年,受当局限制无法妥善安葬。 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在各方努力下,1991年吴石骨灰才被女儿带回郑州,1994年与夫人合葬于北京福田公墓。 归葬那天,近百名亲友从海内外赶来。原中共中央调查部部长罗青长题词:“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在福州市仓山区螺洲镇,吴石的故居依然保存完好。那是一处两进的木结构院落,如今迎来大量探访者。 吴石一生清廉,辗转各地均居公房,唯有螺洲老宅承载着家族记忆。他的侄孙吴行仍住在老宅里,每天向访客讲述吴石“为人正派、不图私利”的清廉家风。 1948年福州洪灾时,吴石倾囊捐出2000银元救灾,并发动同僚募捐,拯救十万灾民于水火。即便身处高位,他全家曾蜗居简陋旅社,薪俸多用于接济贫困学生。 在台北马场町与吴石一同就义的,还有朱枫、陈宝仓、聂曦等隐蔽战线英雄。 聂曦也是福州人,就义时年仅33岁。国民党“国防部”撤到广州时,他让弟弟回榕参加建设。弟弟问他为什么不留下,他说自己还有任务。 他们不求闻达,不慕荣利,在最黑暗的角落坚守最光明的心,在最危险的境地展现最坚定的勇气。 在北京西山无名英雄纪念广场,吴石、朱枫、陈宝仓和聂曦的雕像静静矗立。每年这里都会举办纪念活动,邀请英烈后人、市民和学生一同重温英烈事迹。 吴石将军牺牲已经75年了,但他“凭将一掬丹心在”的精神依然在照亮我们的路。那些无声的坚守,那些无私的奉献,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1950年6月10日,吴石将军被执行死刑前,他突然笑着转头,开心的看着朱枫,陈宝
【1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