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伟明猜中了,百亿核航母变成烂尾工程,军方给出最后的期限,中国教授竟然预言了美国福特级航母的未来,美国耗资百亿建造的核动力航母,最后却成了“烂尾工程”,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杰拉德·R·福特号”航空母舰,这艘被美国寄予厚望的海上巨舰,自诞生之初就被赋予了极高的期待,这艘造价高达130亿美元的航母,被设计为世界上最先进、最强大的核动力航母,目标是取代“尼米兹级”航母,继续巩固美国在海洋上的霸主地位,然而,现实却并不如设想般美好,自2017年服役以来,福特号的问题层出不穷,甚至被称为“百年烂尾工程”,反观中国航母的发展路径,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给世界上了重要的一课:技术的发展不在于追求所谓的“弯道超车”,而是要脚踏实地,稳步前行。 福特号的最大问题在于它的技术路线过于激进,为了实现“领先世界50年”的目标,美国在福特号上一次性整合了多项尚未成熟的新技术,包括电磁弹射系统、先进拦阻装置和全自动武器升降机等,理论上,这些技术的确前瞻性十足,比如,电磁弹射系统可以比传统蒸汽弹射更高效、更省力,对舰载机的损耗也更小,但问题在于,这些技术在设计时并未经过充分验证,福特号实际服役后,电磁弹射系统的故障率高得惊人,原本设计标准是每4166次发射仅出一次故障,但实际测试中,每400次就会出现问题,更糟糕的是,这些问题并非单纯的硬件调整能够解决,系统复杂性导致维修过程异常困难,耗时又耗钱。 不仅如此,福特号上的先进拦阻装置同样问题频发,舰载机降落时需要依靠拦阻装置来减速停止,而福特号使用的新型水涡轮技术虽然设计先进,但实际运行中磨损极快,导致频繁维修,更离谱的是,福特号配备的11台武器升降机,最初服役时竟然只有2台可以正常运转,船员不得不靠人力搬运弹药,效率低下不说,还严重影响作战能力,即使在服役多年后,这些升降机依然故障连连,可靠性始终无法让人放心。 这些技术问题并非孤立存在,其背后反映出美国制造业的深层危机,过去,美国依靠强大的工业基础,能够独立完成高端装备的研发和制造,然而近年来,大量制造业外包到海外,关键部件依赖单一供应商,一旦供应链出现问题,整个项目就会陷入停滞,福特号的建造中,有75%的核心零件依赖外部供应商,疫情等外部因素更是加剧了这一困境,此外,美国造船厂的技术工人老龄化严重,焊工的平均年龄高达55岁,而30岁以下的年轻技术人员却寥寥无几,这种人力资源的断层,让先进装备的建造和维护更加困难。 福特号的失败不仅带来了技术层面的压力,还对美国的战略计划造成了冲击,原本,美国希望通过福特级航母维持11艘航母编队的全球战略威慑力,但福特号的延误让尼米兹级航母的退役计划一拖再拖,第二艘福特级航母“肯尼迪号”的交付时间已经推迟到2027年,第三艘“企业号”也因种种问题进展缓慢,美国海军甚至在2025年出现了航母数量不足的窘境,直接影响了在全球范围内的军事部署,这种战略上的失误,显然与福特号过于激进的技术决策密不可分。 与美国激进的技术路线不同,中国航母的发展路径则显得更加理性和务实,中国在航母建设领域的起步相对较晚,但却通过一步步积累经验,逐渐缩短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辽宁舰的基础上,中国成功建造了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而后又研发了具备电磁弹射系统的福建舰,与福特号不同,中国并未急于将尚未完全成熟的技术强行应用到航母上,而是选择在技术充分验证后再进行实战化部署,例如,福建舰的电磁弹射系统在实验室阶段就进行了大量极端条件下的测试,确保其可靠性和稳定性,事实证明,这种稳扎稳打的技术路线更加可靠,福建舰在海试中表现优异,能够成功弹射包括歼-15T和歼-35在内的新型舰载机,展示了中国航母技术的全面突破。 中国航母技术的进步,离不开马伟明院士团队的努力,马伟明主导的中压直流技术,不仅解决了电磁弹射能量损耗高的问题,还大幅降低了故障率,这一技术路线的选择,充分体现了中国科学家对基础技术的重视,相比之下,美国在福特号上的失败正是因为忽视了技术积累的重要性,试图通过“技术代差”实现跨越式发展,结果却陷入了“技术陷阱”。 福特号的困局对美国乃至全世界都是一次深刻的反思,高端装备的研发不能单纯依赖砸钱,更需要扎实的技术基础和完善的工业体系支撑,中国在航母建设中的成功,正是得益于对技术积累和制造业自主性的高度重视。 信息来源:世界航母之“最”:最烧钱的“杰拉尔德·福特”号——环球网
福建舰测试电磁弹射,故意增加难度!目测福建舰3型舰载机起降测试时,海面微风,航行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