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斯大林坟墓被挖开,士兵们迅速剥去他的军服,换上普通衣物将他装入一口普

一桐评这个去 2025-10-17 20:57:27

1961年,斯大林坟墓被挖开,士兵们迅速剥去他的军服,换上普通衣物将他装入一口普通棺材,这位曾经备受苏联人爱戴的领袖,在他逝世8年后,地位便从天堂坠入地狱。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斯大林执政的三十年充满了戏剧性,他从一个普通的革命者,逐步成为苏共的领袖,他主导的五年计划让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转型为工业强国,他在二战中领导苏联人民战胜了德军,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威望,这些成就让他成为很多苏联人心目中的英雄,被称为“人民的领袖”,在他去世后的1953年,苏联政府决定将他安葬在列宁墓旁,这一决定体现了当时对他的高度评价,因为列宁墓象征着苏联共产主义的最高荣誉。   然而,斯大林的统治并非毫无争议,他建立了一个高度集权的体制,通过个人崇拜巩固权力,他的肃反运动导致大量无辜者被清洗,社会弥漫着恐惧,他执政后期,政策失误逐渐显现,经济和社会矛盾加剧,尽管这些问题在他生前被掩盖,但随着他的去世,新的领导人逐渐开始反思他的执政遗产。   斯大林去世后,苏联政治进入了一个微妙的过渡期,1953年,他的接班人们很快陷入了权力斗争,赫鲁晓夫最终在这场内部斗争中胜出,逐步确立了自己的领导地位,1956年,他在苏共二十大上发表了一个震撼世界的报告,这份报告从未正式公开,但其内容迅速传播开来,赫鲁晓夫在报告中对斯大林进行了尖锐的批评,指责他滥用职权、搞个人崇拜、发动大规模镇压,报告还否定了斯大林执政时期的许多做法,认为这些错误给苏联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赫鲁晓夫的批判引发了巨大的震动,在国内,很多人感到震惊甚至愤怒,尤其是那些经历过斯大林时代并对他怀有深厚感情的老党员和普通民众,而在国际上,这一批判也引发了连锁反应,东欧国家的领导人开始反思“斯大林模式”,一些国家爆发了抗议和骚乱,这让苏联的国际威信受到了冲击,此外,这份报告还在西方国家被广泛传播,成为攻击苏联的强有力工具。   尽管批评声浪不断,赫鲁晓夫并未停止对斯大林的否定,他继续推行“非斯大林化”,试图通过一系列改革摆脱斯大林的阴影,1961年,赫鲁晓夫迈出了一个标志性步骤:将斯大林的遗体从列宁墓移出,这一决定是在苏共二十二大上正式通过的,赫鲁晓夫认为,斯大林的错误使他不配继续与列宁共葬,这一举动不仅是对斯大林的进一步否定,也象征着苏联政治的转折。   移葬行动是在1961年秋天的一个深夜进行的,当时,莫斯科的红场被封锁,对外宣称是阅兵彩排,士兵们在黑暗中完成了这项任务,他们从列宁墓中取出斯大林的遗体,摘下他军服上的金纽扣和勋章,换上了更普通的装饰,遗体被安葬在克里姆林宫的围墙下,标志着他从苏联历史的核心象征中被移除,这一举动虽然秘密进行,但消息还是很快传开了。   斯大林的移葬引发了两极化的反应,一些人对此表示支持,认为这是苏联进入新时代的重要象征,能够帮助纠正历史错误,然而,也有不少人对此感到愤怒,认为这是对斯大林及其成就的不尊重,他们认为,尽管斯大林犯下了一些错误,但他的功绩远远大于过失,他们特别强调,正是斯大林的政策使苏联成为世界强国,并在二战中击败了德国。   赫鲁晓夫的“非斯大林化”并未真正解决苏联的问题,虽然他平反了大量冤假错案,但他的改革因过于激进而收效甚微,反而暴露了苏联经济和社会的深层矛盾,尽管如此,他对斯大林的否定却深刻地改变了苏联社会对这位领袖的看法,斯大林从一个被广泛崇拜的伟大领袖,变成了一个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斯大林的形象在苏联乃至后来的俄罗斯经历了多次变化,在苏联解体后的混乱中,很多人开始怀念斯大林时期的强国岁月,他们认为,尽管那个时代充满压迫,但普通人至少有工作和食物,国家也拥有强大的国际地位,这种怀旧情绪使得斯大林的形象在部分俄罗斯人中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复活”。   信息来源:央视国际2006.12.8原克格勃将军揭秘:斯大林遗体仓促移出列宁墓始末    

0 阅读:0

猜你喜欢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