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稀土王炸一出,西方的诺贝尔奖瞬间就成了“人类笑话”!因为要是所谓的诺贝尔奖要是真的有那么神,那么现在欧美这些西方列强也就不会如此破防,如此痛苦了。要是所谓的诺贝尔奖要是真的有那么神,那么现在的欧美媒体、欧美专家就不会急的团团转了。 试想一下,如果稀土分离的“串级萃取理论”是欧美的科学家提出来的,那么徐光宪院士必然会拿到诺贝尔奖,甚至会拿奖拿到手软。 上世纪70年代咱们中国明明握着全球60%的稀土储量,却活得特别憋屈,西方那些国家拿着个分离技术当宝贝,把咱们当成纯粹的“矿石供应商”,他们用简陋的技术加工一下,转手就卖几十倍的高价,还逼着咱们签霸王条款,要求稀土成品必须由他们独家经销。 那时候咱们的科学家想搞研究,连像样的设备都没有,徐光宪院士52岁临危受命,带着团队在锅炉房改造的实验室里,用搪瓷缸、腌菜坛子当实验器具,冬天玻璃仪器冻得粘手,夏天室温飙到40℃,就这么硬扛着钻研。 谁也没想到,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徐院士搞出了“串级萃取理论”,这一下直接把西方的技术垄断砸得稀碎。 以前西方用的离子交换法,72小时才能分离1克稀土,成本高得吓人还没法大规模生产。 徐院士厉害就厉害在,用数学公式精准算出萃取剂用量和次数,把镨钕分离系数从1.5提到4,效率一下翻了10倍。 更绝的是他首创的“一步放大”技术,跳过中间试验,直接把实验室成果变成流水线生产,1978年还无偿办讲习班把技术教给全国工厂,这格局可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现在咱们中国用这技术能把稀土纯度提炼到99.9999%,也就是常说的6N级别,而欧美那些企业拼尽全力也就到99%-99.9%,差着好几个量级呢。成本更没法比,咱们的分离成本只是美国的1/4,这就是技术硬实力。 靠着这手绝活,中国一下从稀土资源国变成了产业强国,全球90%的重稀土产量都在咱们手里,3.8万件稀土相关专利覆盖了17个关键环节里的15个,永磁材料领域专利占比更是高达82%,形成了全链条的专利封锁。 你再看看现在的欧美,那才叫真的痛苦,美国稀土储量看着不少,但大多是轻稀土,重稀土占比连全球1%都不到,像镝、铽这些造导弹、芯片必须用的关键元素,95%以上都得从中国进口,根本没有别的稳定货源。 他们加州那个芒廷帕斯矿,就算开足马力也只能满足国内75%的轻稀土需求,还没重稀土产出,挖出来的矿石最后还得运到中国加工,你说讽刺不讽刺? 欧盟也好不到哪去,轻稀土只能搞中低端分离,重稀土连独立提炼的本事都没有,日本韩国更是要么依赖中国技术,要么干脆就是技术空白。 有专家预估,就算欧美砸钱砸政策,轻稀土想达到咱们现在的水平也得等到2030年以后,重稀土更是要等到2035年甚至2040年,还得投入几百亿美元重建产业链,技术人员都凑不齐。更要命的是,现在他们好多关键产业都卡在上头了。 美军153种主战装备里,87%都依赖稀土,F-35战斗机单机就得用417公斤,要是断供,生产线直接停摆,现有装备坏了都没备件修。 英特尔、高通那些企业更惨,7nm以下的芯片根本造不出来,AI服务器都得歇菜,特斯拉的高端电动车也没法生产,只能搞点性能差40%的低端货糊弄事。 这时候再回头看诺贝尔奖,就更觉得滑稽了。 1952年有个叫马丁的科学家,发明了个色谱法,原理跟串级萃取类似,影响范围差远了都能拿化学奖。 要是徐光宪院士这理论是欧美科学家搞出来的,我敢说早就拿奖拿到手软了,哪会像现在这样连个提名都没影。有人说诺奖偏重基础科学,可串级萃取理论明明就是从基础研究突破到应用的典范,凭啥不算? 再说屠呦呦的青蒿素上世纪70年代就搞出来了,等到2015年才获奖,这滞后性也太离谱了。 说白了,就是诺奖带着西方的有色眼镜,看不上非西方国家的成果,尤其见不得中国技术压过他们一头。 现在咱们中国稀土技术就是这么硬气,2025年还出了新规,核心技术压根不准外流,这下欧美更没指望了。 看着他们媒体急着洗白,专家们到处找替代方案却处处碰壁,我就觉得解气,徐院士虽然没拿诺奖,但他得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比那个带着偏见的奖杯分量重多了。 咱们普通人可能不懂那么多科学原理,但谁都明白,能让西方列强束手无策、急得团团转的技术,肯定是顶呱呱的好技术,这种实实在在的贡献,比任何奖项都有说服力。 所以说,不是诺贝尔奖有多神,是以前咱们太弱,让他们说了算,现在中国技术崛起了,他们的偏见就藏不住了,所谓的“科学圣杯”也就露了怯,成了自欺欺人的笑话。 徐光宪院士用一辈子干成的这件大事,不仅让中国在稀土领域站稳了脚跟,更让全世界看清了,真正的科学价值,从来不是靠西方的奖杯定义的,而是靠实实在在的贡献说话的。
中国稀土王炸一出,西方的诺贝尔奖瞬间就成了“人类笑话”!因为要是所谓的诺贝尔奖要
漫聊小知识
2025-10-17 17:44:46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