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叫嚣中国最高贸易官员李成钢在访问华盛顿期间表现得“失控”和“

修竹崽史册 2025-10-17 10:55:06

在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叫嚣中国最高贸易官员李成钢在访问华盛顿期间表现得“失控”和“无礼”之后,美国和中国之间的紧张关系再次升级。   如果结合过去一年中美经贸关系大起大落的轨迹来看,这样的高调批评绝非一时意气用事。   自5月中美双方在日内瓦达成所谓“贸易休战”后,表面上的缓和并未消除根本分歧。   美方在过去几个月内多次出台新的对华限制措施,包括将大批中国企业纳入“实体清单”,修改出口管制细则,直接影响上千家中国公司正常参与全球供应链。   面对美国的新一轮压力,中方选择了迅速反制:对稀土及其关键生产设备实施出口管制措施,并出台了针对美方船舶的特别港口费用政策,这样的回击很快让双方刚刚有些降温的贸易关系再次紧张起来。   无论外界如何看待贝森特的言辞,无论“失控”、“无礼”这样的标签贴在李成钢这样资深谈判官身上是否客观,还原到中美近两年贸易摩擦的实质,这一系列交锋本质上依然是结构性矛盾的外显。   美国当前对中国的关税政策呈现出加码趋势,2025年以来,先后实施了10%、20%乃至100%的惩罚性关税,总体对大多数中国产品的综合税率高达130%甚至更高。   美国还威胁对所有关键软件实施出口管制措施,并对中国的造船、航运等支柱产业进行301调查,尝试扼制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竞争力。   中国方面的回应策略同样显示出高度针对性,稀土产业在全球供应链中极具战略地位,中方于10月9日宣布加强稀土关键物项出口限制,并发布新的技术设备出口管制,明确直指美国制造业软肋。   对进入中国港口的美国相关航运公司加征“特别港务费”,也是精准反击美方对中国航运企业加收服务费用的行动。   中宣部、外交部多次公开表态,强调中方反制是“被动防御”,目的在于维护产业公平与国家利益,强烈反对美方泛化国家安全、经贸政治化的做法。   此次“李成钢事件”实际上还叠加了中美双方内部与外部压力,美国进入竞选周期,贸易政策变得尤为敏感和具有象征意义。   关税威胁、港口费征收、对企业实施管制等一系列措施,其背后既有保护传统工业选区收益的考量,也有通过施压中国塑造强硬形象以凝聚国内政治共识的现实需求。   中国也面临出口减速、外需承压的经济困局,必须在维系全球贸易合作和争夺规则制定权之间寻求更精细的平衡。   双方都很清楚,完全脱钩带来的风险和代价均不可忽视,但现有的对抗性举措,却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全球供应链的重构和“去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剧。   从全球视角来看,世界贸易组织近期下调了2025年全球贸易增长预期,直言美中两国的关税对抗将令全球市场失衡、分裂加深。   很多多国企业担忧,极端的保护主义和报复性措施不仅打击中美自身经济,还会让联盟国家和第三方市场在“选边站队”压力下遭受持续外溢冲击。   中美贸易战对消费电子、稀土、农业、运输等行业产生了巨大影响,全球下游产业链已多次出现调价和供应瓶颈。   美国农产品、能源、零部件等出口企业同样承压,并未从极限施压中得到多少来自关税红利,加征的成本最终多由美国普通家庭承担,2025年平均家庭开支增加超过千美元,国内批评声也不断升温。   贝森特对李成钢的强烈抨击虽让人印象深刻,但更深层次的矛盾在于两国“规则之争”的长期化,和经济、产业、科技、话语权等领域全面博弈的扩大化。   无论激烈言辞如何轮番上演,能够切实保障自身利益、有效管控危机、防止失控升级,才是全球主要经济体真正的考验。   如果中美双方不能早日回归理性、务实与真正的妥协,当前的恶性循环只会加剧全球贸易体系的不稳定和不可预期。   你怎么看这一次美中贸易冲突中的“舆论战”? 信息来源:观察者网《美财长无端指责我谈判代表,中方驳斥:严重歪曲事实》

0 阅读:49
修竹崽史册

修竹崽史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