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家才明白,为什么早在4月份中美第一次出现稀土争端时,国家没有把事态升级,而是等到今天才开始行动。如果当时原因就把美国逼到墙角,以特朗普的性格很有可能会选择更极端的手段来打破稀土的封锁。 要是 4 月份就直接断了稀土供应,他保不齐会拉着盟友一起给中国商品加税。 之前他就干过这种事,动不动就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虽说最后美国老百姓也跟着买单,但他不管这些。 更要命的是,他可能会在高科技领域下死手,比如彻底断了咱们在芯片、航空零部件这些领域的合作,本来咱们在这些地方就还在爬坡,这么一搞,进度肯定得受影响。 还有更麻烦的,他说不定会在南海、台海这些地方挑事转移矛盾。 那会儿美国航母本来就常在南海晃悠,要是他故意制造点摩擦,把局势搅乱,咱们就得分心应对,到时候稀土这张牌没打好,还惹来一堆麻烦,这可不是咱们想看到的。 而且 4 月份那时候,美国还没完全暴露自己的短板。 他们当时正喊着要搞 “本土稀土供应链”,拉着澳大利亚、日本凑了个 “稀土联盟”,天天放话 “要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 那会儿不少人还信了,觉得美国真能很快建起来自己的产业链。 可实际呢?澳大利亚的稀土矿挖出来,根本没法自己加工,得运到中国来。 日本倒是有加工技术,但原材料大多还是从中国进口,所谓的 “联盟”,其实就是个空架子。 但咱们那时候没点破,也没急着出手。因为咱们知道,稀土这张牌的关键不在 “快”,而在 “准”。 得等美国把自己的底牌亮得差不多了,等他们的军工、高科技企业离不开中国稀土的事实彻底暴露,咱们再动手,才能一击命中。 到了 10 月份,时机就刚好了。首先,美国那所谓的 “稀土联盟” 已经撑不下去了。 澳大利亚的矿场因为技术问题,开采进度比计划慢了一半,运到美国的稀土矿堆在港口没人能加工。 日本的加工厂倒是试生产了一批,可纯度根本不够,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拿去做 F-35 发动机叶片,一测试就出问题,最后还是得回头找中国。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中国出手了,一上来就是组合拳。 不仅新增了五种中重稀土的管制,这五种刚好是美国军工、新能源、芯片行业最缺的。 还把含 0.1% 以上中国稀土成分的境外产品都纳入管控,意思就是哪怕你在国外加工,只要用了咱的稀土,也得按规矩来。 更绝的是,连稀土开采、冶炼的技术都封死了,等于断了他们自己摸索技术的路子。 这波操作可不是拍脑袋来的。咱们早就算好了,10 月份的时候,美国的盟友也扛不住了。 比如日本的信越化学,之前跟着美国喊着要减少对华稀土依赖,结果自家光刻胶生产离不开中国的稀土材料,最后不得不偷偷增加进口。 澳大利亚的矿企更慌,矿堆在港口卖不出去,天天给政府施压,让他们别跟着美国瞎折腾。 而且那时候咱们自己的产业链也更稳了。 国内稀土企业早就把分离提纯技术打磨得更成熟,还建了好几座战略储备库,就算美国想找替代,咱们也有足够的底气应对。 新能源领域也提前做了准备,像比亚迪、宁德时代这些企业,已经开始用更高效的稀土永磁电机,对中重稀土的利用率提高了 20%,就算短期有波动,也不会影响生产。 现在再看,4 月份不行动,不是怂,是为了不打无准备之仗;10 月份动手,也不是突然发难,是瞅准了最佳时机。 大国之间的博弈,从来不是比谁嗓门大、动作快,而是比谁看得远、算得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