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张恨水大婚之夜。刚关上房门,他就把新娘子抱起来,放倒在床上,他躺在新

趣史小研究 2025-10-16 16:45:49

1913年,张恨水大婚之夜。刚关上房门,他就把新娘子抱起来,放倒在床上,他躺在新娘子身边,喘着粗气,迫不及待地掀开新娘子的红盖头,突然,张恨水脸色铁青,吓得大喊:“你是谁!” 原来,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调包计”。相亲那天让他看的是徐家漂亮的二小姐,真正嫁过来的,却是大字不识、裹着一双“三寸金莲”的大小姐徐大毛。 可三媒六聘都过了,生米做成熟饭,退婚?在那个年代,张家丢不起这个人。她只能含着泪劝儿子:“礼都成了,认了吧。” 那一夜,张恨水蜷在椅子上,新娘子徐文淑缩在床沿,两个人一夜无话。天亮时,徐文淑怯生生地递上一盆洗脸水,却被他一把推开,冷冷地甩下一句:“别碰我!” 婚后的日子可想而知。张恨水把所有的怨气都撒在了这个无辜的女人身上,拒绝和她同房,整天躲在书房里。 可徐文淑是怎么做的呢?她没哭也没闹。旧时代的女人,命运从来由不得自己。她知道自己“骗”了人,理亏,只能用行动来弥补。 她把整个张家扛在了自己肩上。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给婆婆请安,为全家十几口人准备早饭,洗衣、扫院子、喂牲口,甚至下地干活。婆婆戴氏本来也一肚子火,但看着这个儿媳妇任劳任怨,比亲闺女还孝顺,心里的冰也渐渐化了。 她用贤惠和勤劳,硬生生把一个“骗子”的身份,活成了一家人的“定海神针”。 不久,张恨水待不下去了,他北上闯荡,在北京的报馆里靠着一支笔杀出了一条血路。成了名角儿,手里有了钱,他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把发妻接来享福,而是在1926年,娶了第二房太太,胡秋霞。 胡秋霞是个可怜人,16岁被卖做丫鬟,后来逃了出来,被张恨水救下。她不识字,但人机灵,给了张恨水生活上的慰藉。后来,张恨水的老母亲带着一大家子,包括徐文淑,也搬到了北京。 徐文淑到了北京的宅子,第一眼看到的,就是站在丈夫身边,已经有了主母派头的胡秋霞。那一刻,她心里最后一点念想估计也灭了。但她依然没说什么,默默接过胡秋霞手里的活,继续当那个埋头干活的大房。 1931年,36岁的张恨水在女中讲课时,又跟自己16岁的女学生周淑云好上了。这段“师生恋”在当时闹得满城风雨,胡秋霞抱着孩子又哭又闹,报社主编也威胁要曝光他。 最后是谁平息了这场风波?还是徐文淑。她默默地把自己的西厢房收拾出来,给这对新人当了婚房。 张恨水这一生,三个女人,三种模式。周淑云是他的“白月光”,满足了他对爱情的所有幻想;胡秋霞是他的“红玫瑰”,给了他俗世的温暖和烟火气;而徐文淑呢?她什么都不是,只是一个挂名的“原配”,一个免费的保姆,一个他良心上的债。 为了传宗接代,在婆婆的强压之下,张恨水跟徐文淑同过几次房。徐文淑生过两个孩子,一个女儿,一个儿子,可惜都没能活下来。两次丧子之痛,让她彻底认了命,对婆婆说:“我命薄,不敢再求了。” 可这个“命薄”的女人,却做了一件让整个张家都感念她一辈子的事。 胡秋霞后来生儿子张晓水时早产,孩子生下来浑身冰冷,气息微弱,所有人都以为活不成了。就在大家手足无措的时候,徐文淑冲了进来。她二话不说,解开自己的棉袄,把那个小小的婴儿紧紧抱在怀里,坐在火盆边,用自己的体温去焐他。 整整一夜,她就那么抱着,轻轻拍着。天亮时,孩子竟然发出了一声微弱的哭声。她把孩子交还给胡秋霞,只说了一句:“他回来了。” 从那天起,胡秋霞的孩子,都管徐文淑叫“大妈”。徐文淑把这两个孩子视如己出,所有的母爱都倾注在了他们身上。 后来抗战爆发,张恨水带着胡秋霞和周南去了后方,把一大家子老小都留在了安徽老家。又是徐文淑,一个人撑起了整个家,在战乱中护着婆婆和孩子们,给丈夫守住了这个大后方。 张恨水对她的感情,也早就从最初的怨恨,慢慢变成了亲情,或者说是一种依赖。他知道,只要有这个女人在,他的家就散不了。 晚年的徐文淑,日子过得还算平静。张恨水每月寄钱回家,孩子们也时常写信问候。可这份迟来的安稳,却没能长久。 1958年冬天,64岁的徐文淑去镇上给“儿子”张晓水寄信。走到半路,突然中风,摔倒在地,再也没能起来。 她去世后,当年被她救下的张晓水匆匆赶回,跪在灵前哭得撕心裂肺。张家三房所有的子女,都为她披麻戴孝。为她立碑的,也是张晓水,墓碑上刻着两个字:“张母”。 远在北京的张恨水得知消息,老泪纵横。这个写了三千多万字言情故事,创造了无数经典爱情的“章回小说大家”,却一生都没有给自己的原配妻子写过半句情话。他所有的浪漫给了周南,所有的生活给了胡秋霞,留给徐文淑的,只有一份责任和一生的愧疚。 1967年,张恨水自己也走到了人生尽头。临终前,他看着床头三个妻子的名字,沉默良久。他一辈子赚的稿费,有据可考的,换算成今天的购买力,据说高达268亿,但他用这笔巨款买来了名气、爱情和安稳的生活,却买不回对那个最初的女人的半点温情。

0 阅读:1314

猜你喜欢

趣史小研究

趣史小研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