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公开宣称:“谁想加入金砖国家都没问题,但我们会对你们国家征收关税。大家都退出了。他们都退出了金砖国家。他们甚至不再提金砖国家了。”但是现实恰恰相反。 金砖机制的扩容轨迹清晰可见。2025 年 7 月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七次会晤发布的里约热内卢宣言,正式确认印尼的成员国身份,同时将白俄罗斯、玻利维亚、哈萨克斯坦等 10 国纳入伙伴国阵营。 印尼的加入带着明确的务实诉求,总统普拉博沃在 3 月就宣布将加入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计划推动数十个合作项目落地,借助多边金融支持加快经济转型。 越南则选择以伙伴国身份参与,既深度融入基础设施、气候合作等框架,又保持政策灵活性,契合其数字与绿色发展战略。 这样的扩容背后,是金砖机制覆盖范围的持续延伸。 如今的金砖大家庭,总人口已超过世界一半,经济总量占比接近 30%,成为全球南方国家参与国际治理的 “第一方阵”。 这种规模不是简单的数量叠加,而是不同发展阶段国家寻求多边合作的主动选择。 马来西亚、泰国等伙伴国与正式成员一道,在网络安全、数字治理、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搭建合作平台,让机制的影响力从经济层面延伸到更多前沿领域。 合作项目的落地让扩容的价值变得具体可感。 金砖创新基地成立五年间,已累计签约 107 个合作项目,投资额超 506 亿元。 新开发银行作为机制内的金融支柱,正将资源投向可再生能源、生物柴油、技术开发等领域,行长罗塞芙多次强调银行对新兴经济体基础设施和可持续发展项目的支撑作用。 印尼计划推进的合作项目中,就包含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这类项目与越南关注的绿色发展战略形成呼应,让多边合作有了清晰的实施路径。 开放包容的特质是金砖吸引伙伴的核心密码。 机制不要求成员国在大国间选边站队,而是为各国提供务实的多边主义改革平台,尤其在推动国际机构向更公平方向发展上形成合力。 这种理念与全球南方国家的诉求高度契合,许多国家希望通过金砖机制打破传统国际秩序的局限,获得更多发展话语权。 即便面临外部关税威胁的言论,各国仍主动加入,正是看中机制带来的长期合作价值远超短期压力。 金砖精神的传承为机制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11 年前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理念,已成为金砖国家的共识。 从最初的金砖五国到如今的 “11+10” 格局,合作的道路不断拓宽,从经贸往来延伸到气候资金框架构建、消除社会决定性疾病伙伴关系启动等多个维度。 成员国与伙伴国的协同效应正在持续释放。 正式成员凭借更成熟的合作框架提供支撑,伙伴国则带来新鲜活力与多元需求,形成互补发展的生态。 巴西的农业技术、印度的软件服务、中国的制造业能力与印尼的资源优势相互结合,在多边框架下创造出更多合作可能。 这种基于各自优势的协作,让金砖机制的 “成色” 不断提升,吸引更多国家主动寻求合作。 特朗普言论与现实的反差,本质上是多边合作潮流与单边思维的碰撞。金砖机制的成长轨迹证明,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是各国的共同诉求,也是全球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 107 个合作项目到近三成的全球经济占比,从 5 国到 21 国的 “大家庭”,金砖国家用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展现着多边机制的生命力,也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着生动实践。
为什么特朗普不敢对中国发动一场全面的贸易战?因为特朗普根本赌不起,近日,特朗普
【2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