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一孤儿靠乞讨为生,可没想到在他23岁时,突然从中央来了一批人:“我带你找妈去,你妈是个首长,快跟我走”! 麻烦看官们右上角点击一下“ 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1年,井冈山的早晨总带着一股潮冷,石来发裹着破棉袄,踩着露水走向镇上的集市,搪瓷碗挂在腰间,碗口磕缺了一块,那是他讨生活的“饭碗”,也是他与世界为数不多的联系。 二十三年了,他对这条山路的每一处石缝都熟得不能再熟,饿了就去庙门口蹭碗粥,冷了就钻进草堆里打个盹,日子寡淡得像井边的凉水,没滋没味。 那天午后,天阴沉着,集市上风卷着灰,几辆黑色轿车从山道拐下来,停在不远处,车门一开,下来几个穿中山装的干部,鞋面亮得能照人。 有人走到他面前,递过一张泛黄的照片,照片上是个穿灰军装的女人,眉眼像极了他,那人说:“北京有人找你,等了二十三年,而且是大首长!” 北京的夜和井冈山不一样,街灯一盏连着一盏,亮得刺眼,那晚门开了,一个鬓角花白的女人快步走出来,她的眼眶是红的,手抖着摸他脸上的冻疮。 那一刻他没哭,只觉得手心发烫,好像回到了他从未有过的家,后来他才知道,这个女人叫曾志,是他亲生母亲。 1928年,年轻的曾志和丈夫蔡协民、革命友人朱德、陈毅来到井冈山打游击,战火逼得她把刚出生的儿子托给战友抚养。 可战友牺牲了,孩子也在混乱中失散,她用了半辈子去找,直到1951年才通过老红军的线索找到他。 在那几天里,她说了许多话,讲长征的雪夜,讲战友的遗言,也讲自己这些年的内疚,他听着心里酸得说不出话。 等到临别那天,他终于鼓起勇气,说自己想留在北京找份活干,哪怕扫地都行,只要能留在母亲身边。 那女人沉默了好久,摇了摇头,她说:“井冈山才是养你的地方,毛主席的儿子都去前线打仗,你为什么不能安心在家务农呢?” 回井冈山的路又长又颠,车到山脚时天已擦黑,他下车,背着那个小布包,一步一步往村口走,乡亲们都认识他,没人问他北京怎么样,大家只帮他腾了个铺位,第二天拉他下地干活。 在之后的日子里,石来发给自己改名蔡石红,前两个字是亲生父亲和养父的姓氏,最后一个“红”字,是他热爱的红土地。 以后的日子里,他三次南下广州,三次空手而归,每一次,母亲都要求他不要讲条件,回到井冈山,他没再提去北京的事,也不再提“首长的儿子”这几个字。 后来他成了村里的种粮能手,子女也都在井冈山发光发热,母亲曾志也去井冈山看过他,并且多次嘱咐当地领导不能特殊照顾! 他想,也许母亲当年舍不得的不是他,而是希望他能活成一个靠自己、扎在土地上的人。 这就是一个真正的革命者的本质,没有人要求他们这样做,他们却认为自己应该这样做,舍小家为大家为国家! 让我们为这样的领导干部点赞!
江西一孤儿靠乞讨为生,可没想到在他23岁时,突然从中央来了一批人:“我带你找妈去
叁号知识局
2025-10-15 17:12:4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