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美国战争部突然宣布了! 10月14日消息,美国战争部(五角大楼)被曝

红楼背疏影 2025-10-15 13:22:42

最新消息 美国战争部突然宣布了! 10月14日消息,美国战争部(五角大楼)被曝出正计划斥资高达10亿美元,紧急采购钴、锑、钪等关键矿物,以加速扩大其国家战略储备。 钴不仅是电池材料,更是穿甲弹芯的关键组分。美军M1A2主战坦克使用的贫铀穿甲弹,实际需要钴作为烧结粘结剂。 锑更是不可或缺:每发155毫米炮弹的引信含有0.3克锑,而"海马斯"火箭炮齐射一次就要消耗1.2公斤。更关键的是钪——这种轻如铝、强如钛的金属,是F-35战机蒙皮和超高音速导弹弹头的必备材料。 五角大楼的紧急采购清单暴露了软肋:美国国防储备局数据显示,锑的储备仅够战时3个月消耗,钴的储备量也降至冷战以来最低点。 更严峻的是,这些矿产的全球供应链高度集中,刚果(金)控制着70%的钴产量,中国掌握着80%的锑供应,俄罗斯则是钪的主要来源。 选择10月启动采购绝非偶然。11月美国将迎来大选,政治不确定性增加;12月北约要制定新一轮军援乌克兰计划;而明年1月则是新财年国防预算审议期。这种时间安排,显见五角大楼在抢抓政策窗口期。 更深层的背景是台海局势。美军印太司令部最新评估认为,2026年前台海发生军事冲突的概率为35%。若爆发危机,关键矿物供应可能立即中断。参谋长联席会议的一份秘密报告指出,中国只需停止向美国出口锑,就能让美军精确制导弹药产能下降40%。 1990年海湾战争期间,美国曾因钒供应紧张导致导弹生产受阻。2003年伊拉克战争时,钨价暴涨300%迫使国防部启用战略储备。这些经历让美军深刻认识到,现代战争本质上是资源消耗战。 更近的案例是2022年俄乌冲突。俄罗斯威胁停止出口钛材,直接影响到波音和空客的客机生产,而客机是战时重要的军事运输平台。这种供应链风险,促使五角大楼重新审视"准时制"供应链模式的脆弱性。 中国在关键矿物领域的优势不仅是产量。更重要的是加工能力:全球80%的钴矿石要运到中国进行提纯,95%的稀土分离产能集中在中国。这种"原料在外、加工在内"的格局,使美国即便找到替代矿源,也难解燃眉之急。 美国正在构建"矿产北约",与加拿大、澳大利亚成立关键矿产联盟。但问题在于,这些盟友的矿产也要运到中国加工。比如澳大利亚的锂矿,必须在中国转化为电池级碳酸锂才能用于军工生产。这种依存关系不是短期能摆脱的。 美国国家防御储备中心始建于1939年,冷战时期储备了93种关键物资。但冷战结束后,新自由主义思潮主导政策,认为"市场可以解决供应问题"。到2010年,储备种类削减到30种,钴的储备量从1.2万吨降至300吨。 这种过度自信正在付出代价。2024年美国政府问责署报告显示,国防工业基地有280种产品存在供应链风险,其中一半与关键矿物有关。重启储备体系需要时间,而战略竞争不等人。 10亿美元听起来很多,但在矿产市场只是杯水车薪。目前高纯度钴价格已达8万美元/吨,军用级锑更要12万美元/吨。这笔资金最多只能采购8000吨矿物,仅够美军高强度作战一个季度的消耗。 更大的问题是采购渠道。美国《国防生产法》第三章虽然授权政府优先采购权,但全球矿产贸易商多数与中国企业有长期协议。强行抢购不仅会推高价格,还可能引发贸易争端。 美国地质调查局一直在推动矿产替代研发,但进展缓慢。比如试图用钒替代部分钴用途,但钒的耐高温性能不足,会导致发动机寿命缩短。用钨替代锑的研究更不成功,钨基合金的脆性会影响弹药可靠性。 回收利用也是重要方向。国防部与特斯拉合作开发电池回收技术,但从废旧电池中提取钴的成本是采矿的3倍。战时能否建立高效的回收体系,更是未知数。 兵棋推演显示,若台海爆发冲突,中国可能不会直接禁运,而是采取"软封锁":延长清关时间、提高检验标准、拖延运输周期。这种手段更隐蔽,但效果同样致命。美军评估认为,软封锁可使关键矿物供应量减少60%。 海运线路的风险也不容忽视。马六甲海峡的通行安全、印度洋的航运保险、太平洋的台风季节,这些因素都增加了供应链的不确定性。国防部正在研究空运方案,但成本是海运的20倍。 五角大楼的10亿美元采购计划,暴露了美国战略储备体系的深层危机。从冷战时期的充足储备,到今天的捉襟见肘,反映的不仅是资源禀赋问题,更是战略预见性的缺失。 现代战争拼的不仅是武器精度,更是资源保障能力。当中国控制着关键矿产供应链时,美国军事实力就像建在沙滩上的城堡。这场10亿美元的采购竞赛,不过是大国博弈的冰山一角。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信息来源:美五角大楼计划采购10亿美元关键矿产,加速国家战略储备 2025-10-14 21:15·澎湃新闻

0 阅读:170

猜你喜欢

红楼背疏影

红楼背疏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