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大疆无人机硬刚美国国防部! 2025年10月14日,深圳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就美国国防部将其列入"中国军工企业"名单的判决结果,向美国联邦上诉法院提起上诉。 事情回溯到2022年,美国国防部的决定并非孤立事件。根据五角大楼内部备忘录,此举是"更广泛对华科技遏制战略"的组成部分。美方援引《2021财年国防授权法》条款,以"与中国军方存在合作"为由,将大疆列入涉军企业名单。该名单上的企业面临美国投资禁令和政府采购限制。 大疆的反应显示出中国企业的新策略。不同于以往被动应对,大疆在2023年就聘请美国顶级律所Boies Schiller Flexner提起诉讼,指控国防部决定"缺乏事实依据"。这种积极应诉的态度,反映中国科技企业在国际争端中日趋成熟的法律应对能力。 大疆在美国商用无人机市场的地位确实令人瞩目。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数据显示,2024年美国注册的商用无人机中,大疆产品占比达76%。其核心竞争力来自持续的研发投入:大疆拥有无人机领域全球专利的80%,每年研发经费占营收20%。 更关键的是生态系统优势,大疆的软件开发工具包被美国2000多家企业集成使用,从农业测绘到电影拍摄,形成了难以替代的技术生态。美国本土企业Skydio虽然获得国防部2亿美元订单,但其市场份额仍不足大疆的十分之一。 美国国防部的安全指控存在明显漏洞。大疆公开的源代码审计报告显示,其数据传输采用端到端加密,且数据存储服务器位于美国亚马逊云。更有利的证据来自美国国土安全部2023年的测试报告,该报告确认大疆无人机"未发现异常数据传输"。 值得注意的是行业专家的证词。麻省理工学院无人机实验室主任指出,大疆无人机的安全性能反而优于许多美国产品,因其遵循更严格的国际安全标准。这些事实使美国国防部的指控显得缺乏技术依据。 制裁措施对美国自身造成的伤害可能更大。美国建筑协会报告显示,若全面禁用大疆无人机,美国建筑业每年将增加120亿美元成本。农业领域受影响更甚,精准农业依赖的无人机测绘系统中,大疆设备占比高达82%。 更深远的是就业冲击,大疆在美国直接雇佣员工超过400人,间接支持着无人机培训、维修等行业的1.5万个工作岗位。这些现实利益,使美国许多州政府私下反对全面禁令。 大疆选择法律诉讼而非政治游说,体现其全球化企业的定位。美国司法系统相对独立的特性,为企业提供了一定的抗争空间。此前,小米公司曾在类似诉讼中获胜,这为大疆提供了先例。 更重要的是程序正义的争取,大疆律师团队重点攻击国防部决策程序的瑕疵,指出其未给予企业申辩机会,违反行政程序法。这种策略既避免陷入政治争论,又能在技术层面找到突破口。 大疆在应对制裁的同时,加速了技术自主进程。2024年推出的新款无人机已实现国产化率95%,采用华为供应的通信芯片和国产飞控系统。更关键的是操作系统的替代:大疆自研的"蜻蜓"系统开始逐步替代安卓底层。 供应链重组也取得进展。大疆在越南建立的第二生产基地已投产,产品可绕开美国关税壁垒。这种"中国研发+东盟制造"的新模式,为其他科技企业提供了借鉴。 美国国防部指控的核心在于"军民两用"问题。但事实上,大疆产品被军方使用并非特例。美国陆军曾采购大量大疆无人机用于训练,直到2017年才因政治压力停止。这种"只许州官放火"的双重标准,成为大疆诉讼的有力论据。 更讽刺的是,乌克兰战场双方都使用大疆无人机进行侦察。这种现实使用情况,使"军用"与"民用"的界限更加模糊。 大疆在舆论战场采取主动策略。公司定期发布透明度报告,详细说明数据管理政策。同时邀请国际媒体参观深圳研发中心,展示其独立运营状况。这种开放态度,有效缓解了部分安全疑虑。 社交媒体成为新战场。大疆在YouTube平台的技术频道拥有500万订阅者,通过科普视频潜移默化地塑造品牌形象。这种"技术中立"的形象建设,比直接的政治辩解更具说服力。 选择上诉而非妥协,基于多重考量。法律上,联邦上诉法院对行政程序的审查更为严格;商业上,诉讼过程本身可赢得调整时间;战略上,此举向全球客户展示捍卫权益的决心。 更深层的是示范效应。若大疆胜诉,将为其他中国科技企业开辟先例;即使败诉,漫长的诉讼过程也能为技术替代争取宝贵时间。这种"以时间换空间"的策略,体现中国科技企业的战略耐心。 当大疆宣布继续上诉时,这已不仅是一家企业的商业纠纷,而是全球化背景下科技自主权争夺的缩影。其最终结果,将影响未来十年全球科技产业的竞争格局,也预示着国际商业规则可能的演变方向。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法律武器正成为与技术实力并重的战略工具。 大疆无人机 大疆无人机禁令 大疆拒赔 信息来源:再次起诉,大疆“硬刚”美国国防部 环球网2025-10-14 15:13北京
大疆硬刚美国防部!76%美国市场背后的法律反击战
红楼背疏影
2025-10-15 10:12:32
0
阅读: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