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豆终于找到了盼望已久的买家?中国禁止买入美国的大豆之后,美国选择转变大豆售卖方,想让那些东南亚国家“接盘”,大量采购美国大豆。 当中国市场的大门,连续几个月“猛地关上”,致使美国中西部那些,堆得跟小山一样的金黄大豆,从农场主的骄傲,都变成了压在心头的“石头”。 为了自救,美国火急火燎地把“目光”,转向了东南亚,搞出了一场看似漂亮的销售大挪移,这根本不是一次平等的商业推广,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胡萝卜加大棒”,美国人把这套玩得炉火纯青。 对越南,谈判桌上就摆着一个选项:买大豆,而对印尼,买大豆这事儿,干脆就成了天然气合作的附加条款,你不签下这180万吨的单子,能源安全可能就得另想办法,这种拿捏着别人“软肋”的打法,给这笔交易涂上了浓浓的强制色彩。 可硬的来完,软的马上跟上,手法那叫一个细腻,美国行业协会亲自带着印尼的饲料老板们,去参观自家农场,从种子讲到丰收,主打一个建立信任,扭头又跟越南承诺,只要你买豆子,就帮你把老旧的工厂设备都给升级了。 甚至美国政府还真金白银地投钱,帮印尼修储存大豆的仓库,再开辟新的直达航线,降低物流成本,这么一套“组合拳”下来,硬生生把强制订单,包装成了“双赢合作”。 虽然来自东南亚的百万吨订单,让冷清了好几个月的美国港口,总算有了点活气,但这笔账怎么算都划不来,这顶多算是止损,跟失去中国市场造成的“窟窿”比,简直是杯水车薪。 农民们都快“哭”了,白宫画的大饼:上百亿美元的补贴,又因为法律限制和政府停摆成了空头支票,就像伊利诺伊州大豆协会说的,没有任何市场组合能替代中国的体量。 而美国农民想要的是,实实在在的订单,不是那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到手的救济金,对东南亚国家来说,这生意也挺拧巴,印尼的水产养殖和越南的养猪业确实急需饲料,也顺便拿到了些产业升级的好处。 但这种“得到”是被动的,而且进口的都是利润微薄的初级产品,更尴尬的是,美国大豆为了挤进这个新市场,还得降价亏本,跟早就盘踞在此的巴西、阿根廷产品打价格战。 美国大豆这番折腾,并没有搞垮全球供应链,其中反应最快的就是南美,巴西几乎是无缝衔接,迅速抓住了这个历史机遇,对华出口量,一下占到中国进口总量的71%,完美补上了缺口。 阿根廷更是机灵,政府立马取消了谷物出口税,两天之内就拿下了中国20船订单,出口量创了七年新高,而中国这边,也不是被动接招。 减少美国大豆进口,背后是保障供应链安全、拓宽进口渠道的主动战略,同时国内也在努力扩大东北、华北的大豆种植面积,提升自给率。 在这场“全球牌局”里,最被动的反而是美国自己,过去他们的农民和贸易商,习惯了坐等中国的货船上门,现在却不得不硬着头皮去研究,东南亚市场到底需要多高蛋白含量的大豆。
终于弄明白为啥印度不买美国大豆了!贸易战之后,中国就没从美国买过一粒大豆。
【5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