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台湾省以后不要说收复了,也不要说回归了。因为根据我们的法律要求,我们1945年就从日本手里收复了台湾省,我们现在和台湾省要解决的是内务问题。 大家怎么看,一起评论区唠唠! 别绕弯子了,台湾的问题早在1945年就定了性,那年中国在台北接受日本投降,宣布台湾正式回归祖国版图——主权和法律都已对接完毕。 这一步叫“收复”,也是最后一次,以后再提“收复”或“回归”,其实都不准确,因为从那天起,台湾就是中国的一部分,不存在“再收复”的问题。 而现在讨论的重点,不是主权归属,而是怎么让两岸统一、融合,把治理的“断点”连上。 这一点,历史早给了答案,法律也写得明明白白。 《开罗宣言》明确要求日本把侵占的中国领土都还回来,《波茨坦公告》又重申了这一条,日本在投降书上签了字。 1945年的接收仪式,是国际公认的主权恢复节点,法理和事实闭环都形成了,后来的《反分裂国家法》更把性质定死——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不容外部干预。 换句话说,这不是“领土争端”,而是“治理问题”。 两岸现在的不同,只是治权分立,不是主权分割,统一的难处,不在“有没有”,而在“怎么做”。 从国家层面看,任务是三条:第一,统一形式的框架设计;第二,治理协同的全面推进——法律、经济、社会、文化都得对上节拍;第三,安全底线的法治兜底,这样一来,无论是政策、民生还是舆论,都能形成统一逻辑。 很多人爱问,为什么连说法都得改?这不是吹毛求疵,而是逻辑要统一。 因为“收复”意味着主权曾经丢过,“回归”意味着台湾曾经不属于中国,这都不符合历史事实,1945年之后,它已经“在家”了。 现在谈的,或许是怎么把家里两个房间打通,制度、生活、规则都能互通,话语精准,才能避免别人故意制造“两个国家”的假象,也让世界清楚:这事是中国自己的家务事。 而要真正谈统一,得讲办法,统一不是喊口号,也不是靠武力,而是一步步把“制度鸿沟”填平。 第一步,是经济,现在大陆已经是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台湾一半以上的对外贸易都和大陆有关,未来如果产业链、标准、关务都能再打通,统一就不是纸上谈兵。 钱流、人流顺畅了,政治问题自然就好谈。 第二步,是社会融合,大陆早已推出台胞居住证、医保、教育、就业同等待遇政策,很多台湾年轻人在上海、厦门创业,感受到的不是“外地”,而是“机会”。 统一不能靠政治压力,而得靠生活吸引力,让普通人看到好处,统一的共识就会越来越强。 接下来,是文化与认同。 台湾年轻一代受日本化和“去中国化”教育影响,不少人对自己“从哪来”模糊了,大陆在文化上要主动出手,从教材、媒体到影视内容,把真实历史讲清楚——1945年的那场接收,才是台湾命运的转折点。 文化认同不靠说教,而要靠共鸣,让他们看到我们不是“外人”。 还有就是法治衔接,未来的统一,不会一刀切,而是制度的磨合,大陆已建立跨区域司法协作机制,为以后两岸法律对接铺路。 等到时机成熟,可以在民事、商事、行政层面逐步融合,让“同属一个国家”的法律事实落地。 外部干扰一直存在,但必须降噪,无论美国怎么插手、谁想炒作台湾问题,都改变不了一个前提——联合国第2758号决议早就确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中国事务只能由中国人自己决定,这点从国际法到现实都没得谈。 所以,咱们以后再提台湾问题,别再说“收复”或“回归”了,那是历史课题,早在1945年就完成,现在要做的,是统一和融合——让制度对接、法治贯通、民心相通。 说白了,台湾问题从头到尾都是内务,主权早已回归,统一只是时间和路径的问题,真正的重点,是把统一做稳、做实、做得让两岸人民都能过上更好的日子。 这,才是历史的终点,也是未来的起点。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踊跃留言!麻烦看官老爷们阅读后点赞关注,谢谢! (个人观点,理性观看)
台湾省的小兵灵魂发问:
【15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