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之声10月13日报道:“美国财长贝森特在周一接受福克斯商业新闻网采访时透露,中美双方周末进行了大量沟通,“我们已经大幅缓和了紧张局势。”贝森特表示,这是中国与整个世界对抗,将矛头对准了整个自由世界的供应链和工业基础,“我们不会接受这样的结果……我们不会允许这类出口限制和监控继续下去。我相信中国愿意就此进行讨论。” 贝森特这番话听着满是矛盾,一边忙着释放“缓和信号”说关税要延期、会在韩国跟中方会面,一边又急着给中国扣上“对抗世界”的帽子,连自己早前说过的话都忘了个干净。 这种把霸权逻辑包装成“维护供应链”的说法,一戳开事实就站不住脚。咱们先看他嘴硬提的“出口限制”到底是怎么回事,中国商务部10月9日刚发过公告,明确对相关稀土物项实施出口管制,依据的是《出口管制法》和《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条例》,核心就是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 这种按法律来的合规管控,跟美国常年搞的单边封锁根本不是一回事,中方既没禁止出口,只是要求符合许可条件,更没针对所谓的“自由世界”,反而其实是在对全球供应链安全负责。 毕竟稀土是新能源、半导体这些关键产业的核心材料,要是不管不顾让它随便流出去,才会真的威胁到产业链稳定。贝森特把合规管控说成是“对抗世界”,本质就是偷换概念,想把中国维护主权的事扭曲成“破坏规则”。 更讽刺的是,贝森特八成忘了自己4月22日说过的话,那时候他在闭门讲话里明说,美国对华的高关税“难以为继”,还承认这种僵局根本撑不下去。 那会儿特朗普也松过口,说对华关税累加到145%“不应该这么高”,等协议达成后会大幅下降。结果才过半年,贝森特就换了副嘴脸,拿“供应链安全”说事儿。 要知道,真正给全球供应链捅刀子的,就是美国自己。2025年4月的时候,特朗普刚宣布对中国加征34%的“对等关税”,这种动不动就用关税大棒打压对手的做法,直接让中美贸易成本涨得厉害,不少美国企业没办法,只能调整供应链,要么承担额外成本,要么就放弃中国市场。 美国商会的数据早就显示了,就2024年一年,美国企业因为对华关税多花了近300亿美元成本,这才是对供应链实打实的破坏。 再说说贝森特提的“技术封锁”,美国到底哪来的底气指责别人啊?这么多年来,美国靠着《瓦森纳协定》拉着盟友搞技术垄断,从芯片到航天设备,对中国的限制就没停过。 就拿半导体领域说吧,美国不光自己禁止向中国出口高端光刻机,还逼着荷兰ASML、韩国三星停止给中国供货,甚至还打压中国企业的海外技术合作。 这种“只许自己垄断,不许别人自保”的双标,才是全球产业链最大的隐患。再看中国的管制,既没搞技术封锁,也没逼任何国家选边站,只是守住国家安全的底线,这在国际社会本来就是大家都这么做的事,可美国自己的《出口管制条例》比谁都严,现在倒成了“规则卫士”,实在太可笑了。 至于他说的“在韩国会面”,也得结合背景看清楚。8月美韩首脑会谈的时候,特朗普就说了会访问韩国参加经贸会议,那时候韩国总统李在明还提到,要在美国对华牵制的框架里处理韩中关系。 这说明美方说的所谓“缓和沟通”,本质就是想借着会面施压,逼中国在出口管制上让步。毕竟关税延期到11月1日,只不过是给谈判留了点时间,并不是真的想缓和局势。 贝森特一边放话“会谈继续有效”,一边又说“不会接受这样的结果”,这种软硬兼施的套路,说白了就是霸权思维的老毛病,谈得成就要按美国的来,谈不成就接着用关税威胁。 其实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中国从来没“跟世界对抗”。2025年上半年,中国对RCEP成员国的出口增长了8.2%,就算是对美出口,在关税压力下还是保持着机电产品、轻工制品这些的稳定供应。 中国一直是全球供应链的重要参与者,不是破坏者。倒是美国搞的“脱钩断链”“小院高墙”,把全球产业链弄成了碎片化。就像特朗普政府推动的“制造业回流”,强制要求企业把生产线迁回美国,不少企业因为成本涨得太多陷入困境,这才是对供应链韧性根本上的伤害。 贝森特的话里藏着最典型的霸权逻辑,美国可以用关税打压、用协定封锁,中国连按法律维护国家安全都不行;美国搞贸易保护就是“维护利益”,中国搞合规管控就是“对抗世界”。 这种双标玩得再溜,也掩盖不了事实,全球供应链的威胁来自单边制裁和霸权施压,不是中国的合理管控。
德国之声10月13日报道:“美国财长贝森特在周一接受福克斯商业新闻网采访时透露,
御史流芳悠久
2025-10-14 17:06:54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