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顶尖半导体教授李爱珍,申请中科院院士被淘汰,不料2007年,她竟然摇身一

小斌斌说科技 2025-10-14 15:27:44

我国顶尖半导体教授李爱珍,申请中科院院士被淘汰,不料 2007 年,她竟然摇身一变成为了美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面对记者采访,她淡然表示:感谢祖国的栽培!

这句平静的回应,藏着一位科学家六十余年深耕半导体领域的赤诚,也映照着中国基础科研从追赶到并跑的艰辛足迹。

1958 年,刚从复旦大学化学系毕业的李爱珍,怀揣着对科研的热忱走进中科院上海冶金所(现上海微系统所)。

彼时国内半导体产业一片荒芜,她接手的实验室连最基础的防护设备都没有,合成砷化镓单晶全凭 “土办法” 推进。

没有手套箱,就戴上厚厚的棉纱手套直接接触腐蚀性原料,手指被灼伤脱皮是家常便饭,团队成员却无一人退缩。

这种在困境中扎根的韧劲,成为她科研生涯的底色,也为后续突破埋下伏笔。

1980 年,李爱珍带领团队啃下了分子束外延技术这块 “硬骨头”,让中国在半导体核心材料领域一举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这项技术后来成为量子级联激光器、卫星通信器件的关键支撑,她主导研发的砷化镓单晶,更成为手机、雷达等设备的核心部件。

技术突破后,她立刻转向设备国产化攻关,打破西方垄断,其团队研发的外延设备,至今仍在国内二十余家科研机构和企业稳定运行。

2000 年,她领衔的实验室获评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国内半导体材料研究的重要阵地。

也是这一年,她培养的首位博士生进入中芯国际,此后三十余年,她带过的 30 多名博士生陆续成长为行业骨干。

这些学生中,有人牵头华为海思的芯片材料研发,有人成为高校半导体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延续着她的科研火种。

1999 年至 2005 年,李爱珍四次申报中科院院士,均遗憾落选。

每次结果公布,她都平静返回实验室,要么调试设备参数,要么指导学生做实验。

同事劝她 “多走动联络”,她始终摇头:“做科研要凭真本事,评不上说明还有进步空间。”

这种纯粹的治学态度,让她错失了国内的顶级荣誉,却赢得了国际学界的认可。

2007 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向她递来外籍院士邀请函。

这一荣誉评选标准严苛,需两名院士联名提名,经多轮评审和全体院士投票,每年全球仅十余位学者入选。

她的入选理由明确:在分子束外延技术及设备国产化、量子级联激光器材料制备等领域的突破性贡献,为全球半导体产业发展提供了新路径。

消息传回国内,引发广泛讨论。

面对 “是否对国内评选失望” 的追问,李爱珍坦然回应:“我的所有成果都诞生在中国的实验室,是国家给了我科研的土壤。”

她把邀请函复印件贴在实验室墙上,对学生说:“外国人认可我们的研究,你们更要坚信中国半导体能行。”

当选后,她立刻推动中美半导体领域联合培养项目,联合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输送近百名青年学者出国交流。

这些学者学成后大多回国,在芯片制造、材料研发等关键岗位发挥作用,成为破解 “卡脖子” 难题的重要力量。

她常对学生说:“做学问要先把人做好,人做歪了再大的学问也得不到尊重。”

那场院士评选争议,间接推动了国内科研评价体系的完善。

当时有业内人士分析,她的研究聚焦基础领域,转化周期长,短期难以产生显性经济效益,在量化评估中处于劣势。

而美科院更侧重原始创新价值,恰好与她的科研特质契合。

这种反差引发学界反思,此后中科院逐步优化评选标准,加大对基础研究学者的支持力度。

2025 年 4 月,中科院发布的院士增选指南明确提出,坚决破除 “四唯”,着重推荐长期奋战在科研一线、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科研人员。

这一变化,离不开无数像李爱珍这样的科学家用坚守带来的启示。

如今已近九旬的李爱珍,仍保持每周三次去实验室的习惯。

她不再申报任何荣誉,把精力全放在指导青年科研人员上,重点攻关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国产化难题。

2025 年上半年,她指导的团队在氮化镓外延材料研究上取得新进展,相关技术已进入中试阶段。

有人问她是否遗憾没评上中科院院士,她笑着摆手:“科学家的价值不在头衔,在实验室的成果里,在学生的成长中。”

这句话,道破了科研的本质。

从戴着棉纱手套做实验的青年,到满头白发仍坚守一线的老者,李爱珍的一生从未离开 “中国半导体” 这个主题。

美国科学院的头衔只是她科研生涯的注脚,真正值得铭记的,是她对真理的执着,对祖国的赤诚,以及在荣誉与争议面前始终不变的淡然。

0 阅读:36

评论列表

楠木

楠木

3
2025-10-14 17:06

氮化镓是雷达和预警机核心物质。

小斌斌说科技

小斌斌说科技

欢迎大家给我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