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加沙消失也许是好事。一群不劳而获,没有血性的人,整天就知道哭诉,要救济,然后回家,睡觉生孩子。这样的民族没有血性,没有志气,是一群扶不起来的阿斗。原先的领导人阿拉法特只会敛财和中饱私囊,把巴勒斯坦人的苦命生活当成敛财工具。巴勒斯坦没有人真正的想建国的,建了国没有了援助,他们咋生活? (阅读前请点个赞,点个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其实在我看来,这种说法完全是对历史的歪曲、对苦难的漠视,既不懂加沙的血泪史,也无视眼前的人道主义灾难。 加沙地带200多万人口,被以色列用高墙、铁丝网和军事封锁困成了“露天监狱”,这是联合国和及各国新闻反复证实的事实。 10月7日央视记者探访边境过境点,发现9月12日以来齐基姆过境点彻底关闭,这是加沙北部唯一的物资通道,关闭后北部粮食供应比中旬锐减70%,整个9月进入加沙的援助卡车才1824辆,只够实际需求的10%。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10月的数据更揪心,自2023年10月冲突爆发,加沙已有超过1.8万名儿童遇难,最近每天都有孩子死于饥饿或营养不良,民众要么冒死去领援助,要么在家饿死。 8月1日齐基姆过境点附近,就有6人在等援助时被以军开枪打死,在这样的绝境里,民众要想“劳动”谈何容易。 土地被占、港口被封、工厂被炸,连基本的生存物资都要靠外界救济,这不是他们的错,是以色列的封锁掐断了他们的生路。 再说血性,从1948年被赶出家园开始,巴勒斯坦人从未放弃过争取民族权利,今年10月12日停火协议生效后,哈马斯能迅速集结5万兵力接管加沙,靠的就是民众的支持。 那些冒着炮火保护家人、在废墟里坚持办学的人,难道还不够有骨气? 至于那些对阿拉法特的污蔑,纯粹是造谣抹黑,阿拉法特是公认的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领袖,他一生都在为建国奔走,1993年奥斯陆协议的签署,让巴勒斯坦第一次获得了部分自治权,这是联合国都认可的历史功绩。 国际社会从未有过他“敛财中饱私囊”的报道,反而他晚年生活简朴,去世后留下的遗产也远没有传言中那么夸张。 这种谣言本质上,是想否定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的合法性,让外界觉得他们“不值得同情”,可事实摆在那,联合国1947年就通过分治决议,明确要建立巴勒斯坦国,只是以色列通过战争不断扩张领土,才让这个国家至今没能完整建立。 英国当年承诺阿拉伯人战后独立,却又私下支持犹太复国主义,埋下了冲突的种子,这些历史档案都存放在联合国官网,不是谁想抹黑就能推翻的。 至于“没人真正想建国”的说法,更是睁着眼睛说瞎话。 巴勒斯坦的民族权力机构,一直推动“两国方案”,2012年联合国大会就承认巴勒斯坦为观察员国,全球138个国家与巴勒斯坦建交,这背后是整个民族对建国的渴望。 他们也不想“靠援助生活”,而是被剥夺了靠自己生活的权利。 加沙曾经有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以色列的封锁让90%的企业倒闭,70%的人靠援助度日,如果以色列解除封锁,开放港口和边境,允许加沙发展经济,谁愿意过着朝不保夕的救济生活。 当年新加坡建国时资源匮乏,靠的是自主发展,巴勒斯坦人同样有能力建设自己的国家,只是外部的压迫让他们没有机会。 美以支持的“加沙人道主义基金会”接管物资分发后,不仅没缓解危机,反而让1373人在求援助时遇害,这分明是用援助当诱饵制造杀戮,却被歪曲成“巴勒斯坦人依赖援助”,这种逻辑简直荒谬到了极点。 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加沙的苦难恰恰是文明的伤疤,而不是“消失的好事”。 文明的进步,从来不是靠消灭弱小民族,而是靠尊重每个民族的生存权和自决权。 以色列的封锁和军事打击,违反了国际法和人道主义法,联合国多次通过决议要求停火、解除封锁,这正是文明社会对暴行的谴责。 那些说“加沙消失是好事”的人,纯粹是忘记了文明的底线,无论何种理由,都不能漠视平民的生命,不能剥夺一个民族的生存权利。 加沙民众在废墟中搭建临时学校,在封锁下坚持发展本土文化,这些都是文明延续的力量,比那些动辄喊着“消灭”的言论高尚百倍。 我们要看清楚,是谁在制造饥荒和死亡,是谁在为自由和尊严抗争,是谁在破坏国际规则,是谁在维护文明底线。 加沙的问题从来不是“民族有没有血性”,而是侵略与反侵略、压迫与反抗的问题。 巴勒斯坦人民的苦难源于外部压迫,他们对建国的渴望从未熄灭,他们的抗争值得尊重,任何漠视苦难、歪曲历史的言论,都是对人类文明的背叛,也必然会被事实狠狠打脸。 对此你还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才刚刚说好不打,哈马斯就派出7000人重返加沙街头,还换了五个新“省长”,结果刚
【10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