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姚明抱上奥运的汶川小英雄,17年前发誓考清华,如今活成了这模样 编辑‖夏雨 文‖夏雨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有个画面至今刻在很多人的记忆里:篮球巨星姚明迈着大步走在中国队最前面,怀里却紧紧抱着一个穿红色上衣的小男孩。那孩子个子不高,却仰着小脸,对着镜头笑得格外灿烂。 这个男孩,就是当年火遍全国的“汶川抗震小英雄”——林浩。9岁那年,他在地震里逆行救人,一句“我是班长”看哭无数人;他曾攥着小拳头发誓,要考清华大学,要当建筑家,造“再也震不垮的房子”。 如今17年过去,当年的小不点长成了26岁的小伙子,可他的梦想一个都没实现,反而走上了一条所有人都没预料到的路。有人替他可惜,有人说他“变了”,但当我们再回头看他的故事,才发现有些东西,从来都没改变过。 9岁的“生死逆行”:我是班长,不能丢下同学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那天下午,四川阿坝州汶川县映秀镇渔子溪小学二年级的教室里,9岁的林浩正坐在座位上听课。他是班里的班长,成绩好,性格也开朗,老师和同学都喜欢他。 突然,教学楼开始剧烈摇晃,桌椅“哗啦”作响,天花板上的水泥块往下掉。“地震了!快跑!”老师的喊声刚落,同学们就慌作一团,跟着大人往教室外冲。林浩也跟着跑,可刚跑到走廊,就被两个没站稳、摔下来的同学砸中了,三个人一起滚到了楼梯口,被掉落的砖石埋在了下面。 黑暗里,到处是哭喊声和求救声。身边的一个女同学吓得直发抖,眼泪止不住地流。林浩虽然也怕,可他想起自己是班长,不能慌。他拍了拍女同学的肩膀,大声说:“别哭了,我们一起唱歌吧!唱歌就不怕了!” 他先唱起了老师教过的儿歌,一开始只有他一个人唱,后来旁边被困的同学也跟着一起唱。童声在废墟里飘着,原本绝望的氛围,竟慢慢暖了起来。不知道唱了多久,外面传来了救援的声音,有人把压在他们身上的砖石搬开了,林浩终于爬了出来。 可他没跑向安全的空地——他回头一看,废墟里还有同学没出来。“我得回去救他们!”林浩没多想,转身就往摇摇欲坠的教学楼里冲。他个子小,力气也不大,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一个被压住腿的男同学拽了出来,踉踉跄跄地交到了赶来的校长手里。 歇了口气,他又转身往回跑。这次,他救出了一个被困在课桌下的女同学。可当他准备第三次冲进去时,头顶的楼板“轰隆”一声塌了下来,林浩躲闪不及,被砸在了下面,头部和胳膊顿时流了血。万幸的是,一位老师正好路过,赶紧把他从废墟里拉了出来,送到了临时医疗点。 后来,记者在医院里采访他,问他当时怕不怕,为什么要一次次往危险里冲。林浩坐在病床上,脸上还带着伤,说话的声音奶声奶气,却格外淡定:“我不怕,因为我是班长啊。如果班里的同学都没了,要我这个班长有什么用呢?” 就这一句话,让在场的记者红了眼,也让全中国的人记住了这个叫林浩的9岁小男孩。他成了汶川地震里最有名的“小英雄”,他的故事被写进课本,被无数人当成榜样。 从废墟到奥运赛场:他成了“希望的符号” 2008年8月,北京奥运会开幕。谁都没想到,这个从汶川废墟里走出来的小英雄,会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出现在全世界面前——他被选为中国代表团的旗手之一,和姚明一起走在入场队伍的最前面。 那天,林浩穿着红色的运动服,被姚明稳稳地抱在怀里。姚明身高2米26,林浩站在地上还没他的腿高,可当他举起小手,对着看台上的观众挥手时,全场都沸腾了。镜头对准他,全世界都看到了这个来自中国的、经历过灾难却依然爱笑的小男孩。 开幕式结束后,林浩成了“全民宠儿”。走到哪里都有人认识他,有人给他送礼物,有人邀请他参加活动。记者问他,以后长大了想做什么。林浩仰着小脸,眼神特别坚定:“我要考清华大学,学建筑,当工程师!我要造震不垮的房子,再也不让地震把学校震塌,再也不让同学受伤!” 这句话,成了当时最动人的誓言。所有人都相信,这个勇敢又有担当的孩子,一定会实现自己的梦想。大家等着他考上清华,等着他设计出坚固的房子,等着他成为一个了不起的建筑家。 可人生从来都不是一条直线,一场意外,让林浩的人生轨迹悄悄拐了个弯。 震后的“意外转身”:他没考清华,却走进了演艺圈 地震发生的那一年,有个导演找到了林浩。导演正在拍一部叫《马东的假期》的电影,讲的是留守儿童的故事,而林浩,就是个典型的留守儿童——他的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他从小跟着外公外婆长大。 导演觉得,林浩的经历和电影里的角色很像,而且他身上有种超越年龄的懂事和坚强,很适合这个角色。林浩没拍过戏,一开始还有点紧张,可当他看到剧本里的孩子和自己一样,常年见不到父母,他就想起了自己的生活,慢慢代入了角色。 电影拍完后,林浩第一次感受到了镜头的魅力。他发现,通过电影,能让更多人知道留守儿童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