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1929年,董竹君离婚前,拍下的最后一张全家福,他和丈夫达成协议,自愿带着四个女儿净身出户,不久她选择来到上海开始创业。 说起近代史上厉害的女企业家,董竹君绝对得占一席之地。可谁能想到,这位后来风光无限的女强人,出生在上海最底层的贫民窟里,小时候的日子过得那叫一个苦。 她的父亲是个拉黄包车的苦力,每天天不亮就出门,踩着破旧的黄包车在上海的大街小巷穿梭,累得满身是汗,也赚不了几个钱,勉强能维持一家人的基本生计。可屋漏偏逢连夜雨,父亲后来染上重病,卧床不起,家里彻底没了收入来源。走投无路之下,家人只能忍痛把年仅十几岁的董竹君押到了青楼,就为了换点钱给父亲治病。 虽说身陷风尘,但董竹君骨子里有股傲气和原则,她坚持“卖艺不卖身”,只靠弹唱谋生,当时人们把这种坚守底线的姑娘叫做“清倌人”。 可即便如此,在那个年代,还是会被人瞧不起,背后总有人指指点点,说些难听的话。但董竹君从不在意这些闲言碎语,依旧挺直腰杆做人,这种不卑不亢的态度,真是让人打心底里佩服。 好在老天终究是眷顾她的,14岁那年,董竹君遇到了夏之时。夏之时不仅没有嫌弃她的出身,反而被她的聪慧、坚韧和与众不同的气质所吸引,觉得和这个姑娘特别投缘,两人志趣相投,有说不完的话。 没多久,两人就不顾外界的非议,结为了夫妻。那时候的董竹君没读过多少书,文化水平不高,婚后跟着丈夫去了国外,丈夫忙着参加革命事业,她就趁机留在国外留学。在异国他乡的日子里,她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开阔了眼界,也增长了见识,整个人的气质和格局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可婚姻这条路,并非一帆风顺。后来两人有了好几个孩子,本以为日子会越过越红火,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夫妻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多,感情渐渐出现了裂痕,最终还是走到了离婚这一步。 换作一般女人,经历这样的打击,可能早就一蹶不振了,但董竹君没有。她胆子大,又有着敏锐的生意头脑,离婚后没有自怨自艾,而是决定靠自己的双手打拼出一片天地。 凭借着出色的商业眼光和果断的行事风格,董竹君很快就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1935年,她创办的锦江川菜馆正式开业。刚开始的时候,饭店规模不大,但董竹君用心经营,从菜品的口味到服务的细节,都亲力亲为严格把控。 她还特别懂得创新,把川菜的特色和上海人的口味结合起来,推出了不少招牌菜。久而久之,锦江川菜馆的名气越来越大,成了民国时期上海家喻户晓的知名饭店,不少名流雅士都喜欢来这里吃饭,董竹君也成了上海商界响当当的女企业家。 更让人敬佩的是,董竹君不仅是个成功的商人,更是一位心怀家国的爱国企业家。新中国成立后,她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花园住宅全部捐了出去,用来支持国家建设。 要知道,那套花园住宅在当时可是价值不菲,可她一点都不心疼,在她看来,国家的发展比个人的财富重要得多,可以说董竹君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这是1929年,董竹君离婚前,拍下的最后一张全家福,他和丈夫达成协议,自愿带着四
小小历史查询
2025-10-13 12:48:4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