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吨原油扔进炼油厂,能榨出300公斤汽油、400公斤柴油、50公斤煤油,剩下的全是沥青、塑料原料这些“边角料”。但你知道吗?一架空客A320加满油要喝掉4吨煤油,相当于得拿485吨原油来提炼——这时候问题来了:顺带产出的145.5吨汽油该往哪儿搁?总不能让加油站老板端着油桶上街吆喝“买一送一”吧! 生活中,超市货架上的塑料瓶、购物袋、化纤衣服,看似和石油产业不沾边,但它们的背后,却藏着一个全球能源行业的老难题。这个问题源头在炼油厂里,也和飞往世界各地的飞机紧密关联。 炼油是个固定比例的过程。原油一旦进入蒸馏塔,轻的部分变成汽油,中等的变成煤油,重的变成柴油,其余是沥青和化工原料。 这种比例几乎无法改变,一吨原油进厂,必然有几百公斤汽油出现。问题在于,航空煤油的需求很大,一架中型客机加满油就需要几十吨煤油,炼出来这些煤油时,附带会产出海量汽油。 汽油是抢手货,炼多少、卖多少。但现在不同了,电动汽车的数量连年攀升,充电桩越来越多,油站的销量却逐步减少。 煤油和柴油的需求没有下降,可汽油却出现了严重过剩,有的炼油厂甚至形容这种情况像一个水库水位日益上涨,迟早要溢出。 为了不让这些汽油闲置,石油公司开始给它寻找新的用途。第一条路,是让它“换身份”进入化工领域。 汽油的分子本质与塑料和化纤的成分类似,把它经过化学处理,就能生成各种塑料原料,再送到工厂生产包装瓶、购物袋、衣料等。 美国、荷兰等地的石油巨头早已建立起这样的生产线,每年把大量原本用作燃料的汽油转化成工业材料,卖向全球。 另一条路,则是让汽油重新回到能源舞台,但换一种更环保的方式。例如通过特殊工艺,把汽油与水蒸气反应,提炼出高纯度氢气,为氢能源车提供动力。 或者采用生物技术,将汽油转化为可直接替代的可持续航空燃料。这种燃料排放更低,却能在现有飞机上使用,让汽油从高空来的需求,又回到高空去完成任务。 能源市场的变化正在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趋势。地面交通正快速电气化,汽油的地位一路下滑;而天空、海洋和重型机械对煤油、柴油的依赖依旧牢固。 这种分化迫使炼油厂加快转型,不再只是传统的燃料供应商,而是同时涉足化工生产,把原油直接加工成高附加值的化工品,甚至绕过燃油市场。 煤油需求带来的汽油过剩危机,本质是能源转型的缩影。每一次技术突破,都是被现实逼出来的选择。 从塑料瓶到氢气,从化纤到生物航煤,这些变化看似离普通人很远,其实早已进入日常生活。 下一次坐飞机,或者拿起一瓶饮料,不妨想想,它和全球炼油厂正在经历的改变之间,可能只有一步之遥。能源的未来正在重塑,而我们每个人都在其中。
一吨原油扔进炼油厂,能榨出300公斤汽油、400公斤柴油、50公斤煤油,剩下的全
幕沧小澜
2025-10-13 10:50:05
0
阅读: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