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一位女医生被哨兵拦住,要求出示通行证,没想到,女医生直接掏出一颗手榴弹:“这就是我的通行证!” 刘亚玲出生于陕西西安一个普通工人家庭,早年父母离世,由舅舅舅妈收养抚育长大。舅舅在工厂上班,舅妈操持家务,两人省吃俭用供她求学。从小学起,她就表现出色,数学语文成绩稳居前列。1979年高考恢复后,她以高分考入西安第四军医大学。那时她十八岁,进入军校后严格遵守作息,每天早起跑操,学习解剖生理等课程。1982年选修野战医学时,她开始关注战场急救的实际问题,记录下运输延误导致的伤亡案例。1984年8月毕业,她手持证书,本有机会分配到北京301医院,那里设备先进,发展前景广阔。然而,她在实习中目睹一例边境伤员转运失败,便萌生亲上前线的念头。这决定早在入学前就已酝酿,她认为现有急救方法存在瓶颈,需要一线实践改进。 领导得知她的申请后,以资历浅年轻为由婉拒。时年二十三岁的她,刚出校门,部队更倾向让她在北京积累经验。舅舅舅妈从家乡来信,列出稳定岗位的种种好处,如宿舍热水和节日补贴,劝她三思。云南老山地区环境恶劣,地形复杂,战斗频繁,医护人员风险极高,一不小心就可能丧生。但刘亚玲坚持己见,她借1986年4月返乡探亲的机会,收拾医疗包和基本用品,从西安火车站出发南下。途中换乘绿皮车和军用卡车,沿泥泞山路颠簸抵达昆明,再转往前线补给点。抵达后,她出示假探亲证,值班军官核实放行。她就这样悄然融入阵地,准备投入救护工作。起初,前线指挥官对她的身份存疑,经电话确认后态度转变,嘱咐部下保护,同时院方要求她归来后严肃处理。 前线生活充满挑战,刘亚玲很快投入救治任务。她跟随卫生员巡视阵地,处理枪伤烧伤等常见伤情。一次战斗中,她协助转运多名战士,确保重伤者优先后送。她的专业技能在实战中得到检验,缝合止血动作迅速准确。部队记录显示,她在老山阵地处理过多例失血过多病例,通过及时输液拉回濒死之人。摄像师曾随她深入前沿,记录下她的工作过程。尽管身体渐显疲惫,她仍坚持每日检查绷带和体温。1986年5月,一名战士徐良左腿中弹,她负责包扎固定,避免并发症。这段经历让她积累宝贵一线数据,也让她与战士们建立默契。在阵地入口,她曾遭遇哨兵拦截。那名哨兵执行规矩,任何无证人员不得进入。她解释自己是军医前来救人,对方仍坚持要求证件。她从腰间取出随身携带的手榴弹,这是防身自卫的标准装备,用以应对万一被俘。她举起它,表示这就是通行证。哨兵见状行礼放行,此事迅速在阵地传开,成为她勇气的象征。 七十二天探亲假即将结束,刘亚玲被迫返回北京医院。途中她整理医疗笔记,总结急救改进点。医院领导召见,她书写检讨,承认违纪事实,并接受记大过处分。这并未让她动摇,她很快申请转入部队后勤医疗队,继续深造临床专科。1987年起,她六次重返老山,覆盖十四处前沿阵地。每次出发前,她检查背包工具,确保纱布注射器齐全。四年间,她参与救治一百三十多名战士,涵盖骨折腹伤等多种类型。部队为此颁发表彰信,赞扬她的胆识和贡献。她在后方岗位一边工作,一边分析战场数据,推动急救流程优化。这些经历让她从一名新人成长为骨干,部队档案中多次提及她的表现。 1990年后,刘亚玲逐步转向稳定岗位,专注于医学研究和教学。她参与编写野战急救手册,融入一线心得,帮助更多医护人员提升技能。她的论文讨论运输瓶颈,提出模块化担架设计,获内部肯定。2004年,她辞去军职,携全部积蓄返回陕西老家。在乡村选址建起一家诊所,砖墙简朴,药柜整齐。开业之初,她不以盈利为先,而是针对当地医疗落后现状,提供基本服务。贫困患者来诊,她从抽屉取出资金垫付药费。残疾村民求助,她免费复诊调整支具。诊所每日开门,她亲自把脉开方,处理咳嗽伤口等常见病。居民们渐渐慕名而来,称她为贴心大夫。这份坚持源于她对基层医疗的认知,她相信小诊所能填补乡村空白。 2013年,刘亚玲入选“十大美丽乡村医生”评选,证书表彰她的仁心服务。多年来,她拒绝高薪邀约,坚持乡间行医。诊所扩展到基本检查设备,她培训本地助手,传授包扎技巧。面对资金短缺,她自掏腰包购药,从不转嫁给患者。她的工作覆盖周边村庄,定期义诊下乡,筛查慢性病。部队老战友闻讯探访,带来慰问品,她则分享乡村医疗心得。退休后,她仍每日坐诊,处理日常事务。这一生轨迹,从前线到乡村,体现医者担当的连续性。她的故事提醒人们,英雄往往在平凡岗位延续光芒。
1986年,一位女医生被哨兵拦住,要求出示通行证,没想到,女医生直接掏出一颗手榴
纸上点将
2025-10-12 21:44:10
0
阅读: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