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中国男子以2.7亿的价格,从法国购得了圆明园的兔首和鼠首,当对方要求付款时,

一叶知大事 2025-10-12 16:50:12

一名中国男子以2.7亿的价格,从法国购得了圆明园的兔首和鼠首,当对方要求付款时,他却说道:“我为什么要付钱?这两只兽首本来就是我们国家的珍宝,被你们抢走了,我们现在不过是将其归还给原主罢了,如果我买回来,反而是在接受你们的劫掠行为,”   在国际收藏界本该继续发光发热的蔡铭超,却在2009年后突然消失在公众视野。   他关掉了自己创办的厦门七月情陶瓷文化有限公司,主动退出了深耕多年的收藏行业,从此不再参与任何公开的拍卖事务。   这个曾以1.04亿港元拍下明代永乐鎏金佛像、刷新全球中国工艺品拍卖纪录的藏家,为何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答案,藏在一场关于圆明园兔首和鼠首的风波里。   蔡铭超并非天生的收藏家,他早年在闽南泉州晋江做服装生意,后来才把目光转向文化收藏领域。   2006年香港佳士得的一场拍卖会上,他以天价拍下那尊明代鎏金佛像,不仅让自己成为中国首位在国际顶级拍卖行创下私人收藏纪录的人,更让业界看到了他对流失文物的重视。   也正因这份专业和情怀,他后来被文化部聘为“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顾问,成了许多人眼中“能为文物找回家路”的靠谱人选。   可在收藏界的光环之外,中国流失文物正面临着更棘手的困境。   1860年,英法联军闯进北京,把“万园之园”圆明园洗劫一空后付之一炬,包括十二生肖兽首在内的无数珍宝被抢走,这些承载着皇家工艺和民族记忆的文物,从此成了漂泊海外的“伤痛符号”。   更让人无奈的是,进入21世纪后,国外文物商开始刻意利用中国人的爱国情怀推高这些流失文物的价格。   2005年一件“元青花鬼谷子下山罐”拍出2.3亿后,中国文物彻底进入“亿元时代”,乾隆珐琅彩双耳瓶、鸡缸杯等拍品接连刷新纪录,而主导这些拍卖的几乎都是国外商家。   就像何鸿燊,2003年花600万港元买回圆明园猪首,2007年买马首却花了6910万港元,短短几年价格翻了十多倍,这样的“二次掠夺”,让不少想为文物寻根的人望而却步。   2008年底,法国佳士得拍卖行高调宣布,要在2009年拍卖圆明园的兔首和鼠首。   消息传来,国内一片哗然,法律界人士迅速组建“海外流失文物追索律师团”,远赴法国打官司想阻止拍卖,可最终还是没能改变结果。   看着拍卖行把赃物当商品炒作,蔡铭超坐不住了,他说“偷盗来的赃物绝不能被拍卖”,决定用自己的方式介入这场拍卖。   凭借多年在收藏界积累的人脉和VIP身份,他通过佳士得的熟人拿到了巴黎拍场的电话专线,计划在拍卖会上“搅局”。   2009年2月25日,巴黎大皇宫的拍卖现场气氛紧张,兔首和鼠首的竞价一路攀升。   就在大家以为文物又要落入外人之手时,蔡铭超通过电话专线一次次加价,最终以3149万欧元(约合2.8亿人民币)的价格拍下了这两件文物。   现场瞬间哗然,可谁也没想到,拍卖结束后,蔡铭超却明确表示:“这个钱,我不会付。”   拒付的消息很快传开,国际拍卖行一片愤怒。   佳士得把蔡铭超列入了全球拍卖行业的“黑名单”,不少拍卖行还专门修改规则,对中国藏家增设更严格的审核;   拥有兽首的法国皮诺家族甚至想起诉他,追究刑事责任,蔡铭超在国外拍卖行多年累积的数亿信誉额度也一夜清零。   国内的声音也分成了两派,有人说他是“民族脊梁”,用行动维护了尊严,也有人批评他“破坏商业规则”,会影响中国藏家的国际形象。   面对这些争议,蔡铭超只在北京开了一场简短的新闻发布会,他说“阻止这场拍卖是每个中国人面临那样的情况都会做出的事情”,之后就关掉手机,暂时躲到公司里,避开了所有采访。   蔡铭超的选择从来不是“破坏规则”,而是用自己的方式对抗不公。   他明明知道拒付会毁掉自己多年积累的行业信誉,却还是选择站出来,因为在他心里,民族尊严比个人前途更重要。   他退出拍卖业,不是逃避,而是用一种决绝的方式告诉所有人:   流失文物不该是用来炒作的商品,更不该让“二次掠夺”继续下去。   这样的牺牲,比任何天价拍品都更值得被记住。   今天的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大家对此事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和讨论,感兴趣的可以点击头像加关注,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我们下期见。

0 阅读:0
一叶知大事

一叶知大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