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能无私到什么程度!”法国在中国定居40年时间,竟然无偿资助了70多位中国

乐天派小饼干 2025-10-12 07:53:46

“一个人能无私到什么程度!”法国在中国定居40年时间,竟然无偿资助了70多位中国学生出国留学,而他提出的唯一要求,竟然是,他所资助的学生,学有所成后必须回到中国! 让·德·米里拜尔,这个名字一听就带着贵族的背景,的确,他的家族显赫——祖父是法国空军的创始人之一,父亲在二战时担任空军司令,这样的背景在哪里都注定熠熠生辉。 但他的选择,却完全跳出了家族的轨迹,米里拜尔读过历史,环游了五十多个国家,拥有博士学位,但最终,他把自己的人生落点定在中国西安一间60平米的小宿舍里。 这里没有豪华,没有特权,只有他简朴而坚定的生活方式,夏天不吹空调,冬天不怕冷,哪怕最冷的日子,也只是多穿一件毛衣或者点一个小煤炉。 学校给他换新房、配新家具,他全都拒绝,毫不动摇,他的选择不是苦,而是一种明确的价值判断。 他选择和学生站在一起,用生活方式表达自己对这片土地的承诺,这种想法,早在1969年就种下了根。 当时,他在香港看到一篇报道,说中国那时候经济条件很差,人民生活也不富裕,但国家仍然在尽自己能力去援助非洲,比如提供物资、派遣技术人员和教师。 这让他感到很震惊,也很佩服中国人的担当和努力,他心里想,如果连这样一个还不富裕的国家都能伸出援手,那么自己能做的事,一定也可以为更多人带来实实在在的帮助。 正是这份感触,让他下定决心:以后要把自己的知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育上,帮助中国的年轻人,让他们有机会走出去学习、成长,并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在西安,他生活节俭,饭卡都让学生帮忙充值,日子虽然简陋,却让他觉得踏实,他主动放弃物质特权,换来和学生之间没有隔阂的信任和感情。 他资助学生的方式很特别,也很直接,他把自己一辈子积攒下来的钱拿出来,成立了一个基金会,用这些钱资助中国的学生去法国学习深造,前后有七十多个学生受益于这个基金。 唯一的要求,就是学生学成之后,要回到中国去工作,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 这份“合同”,本质上是一种对中国未来的投资,他常说:“中国的孩子有能力,中国就强了。”为了学生李伟的路费,他甚至卖掉母亲留给他的珍贵怀表。 即使有学生毕业后想留在法国,他也不会斥责,而是指着中国的偏远地区说:“那里更需要你。” 米里拜尔的一生,几乎都是在消减自己存在的痕迹,他不接受采访,不上电视,不追求名声。 2015年,他96岁去世时,没有葬礼,没有墓碑,早在十年前,他就签署了遗体捐赠协议,把自己最后的价值也留给了社会,他留给学生的最后一句话是:“别惦记我,好好干活就行。” 虽然他想被遗忘,但事实并非如此,他真正的纪念碑不在墓地,而在他那间破旧宿舍的墙上。 墙上贴满了照片,每张都记录着他资助过的学生和他们的去向:广西的老师、贵州的医生、新疆的工程师……这才是他的遗产,一个遍布中国的、充满生命力的人才网络。 学生们亲切地叫他“让爸爸”,他用自己的彻底“消失”,换来精神上的永恒,他用一生的行动告诉人们:贵族血统和财富可以随时间消散,但选择投入、选择承诺所创造的价值,却能在千里之外扎根生长。 一个法国贵族,最终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完成了对自己生命意义的重塑与延伸。 信源:百度百科【让·德·米里拜尔】

0 阅读:68
乐天派小饼干

乐天派小饼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