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店,凭一己之力砸了广东的招牌!”男子国庆去广东海边旅游,点了一盘炒蛏子和2

春秋说史 2025-10-11 11:48:19

“一家店,凭一己之力砸了广东的招牌!”男子国庆去广东海边旅游,点了一盘炒蛏子和2只螃蟹,竟被收661元!男子:“问价格的时候不说,让我们先吃,以为海边便宜些,没想到这么贵!”网友:太狠了,这种蛏子我们这边菜市场12块钱一斤! 事情得从一顿想吃优惠餐的念想说起,杨先生(化名)本来想用团购券省点钱,到店却被告知团购已过期,只能单点。 他特意问了价格,可服务员只催着 “先吃再结账”,没给明确答复。 等到餐后账单递过来,他彻底傻了:2.4 斤膏蟹按每斤 188 元算要 451 元,3 斤蛏子每斤 68 元要 204 元,加 6 元茶位费,合计 661 元。 面对质疑,商家的说法截然相反:“所有菜品明码标价,点菜时早说清了价格分量!” 还强调膏蟹标价每斤 288 元,实际按 188 元收已经是优惠,甚至要公开监控自证清白。 可网友的眼睛里不揉沙子,有人算过一笔账:“菜市场蛏子 10 块一斤,梭子蟹 45 一斤,这价格翻了多少倍?” 还有餐饮从业者吐槽:“这俩菜在我店里顶多 40 元,661 元简直离谱!” 评论区里,“避雷” 的呼声此起彼伏。 更耐人寻味的是事件的后续,10 月 7 日,双方突然和解:商家退 400 元,杨先生删视频、不再追究。 这 400 元究竟是 “认错赔偿”,还是 “花钱消灾”?没人说得清。目前惠州市监局已介入调查,但真相还没浮出水面。 其实这事儿最纠结的,从来不是 661 元的数字本身,而是 “价格知情权” 的博弈。 杨先生说 “问价没答复”,商家称 “已明确告知”,各执一词的背后,藏着景区餐饮常见的 “模糊套路”,要么价签藏得隐蔽,要么称重时含糊其辞,等消费者吃完再 “亮底牌”。 商家总拿 “明码标价” 当挡箭牌,可法律里的 “明码标价” 从来不是贴张价签就完事。 《明码标价和禁止价格欺诈规定》明确要求,价格得 “真实准确、标识醒目”,更得让消费者在消费前知情。像这样 “先吃后报价”,本质上是钻了信息差的空子。 400 元退款或许平息了这起纠纷,但景区餐饮的 “价格诚信账” 还没算完。 从青岛天价大虾到如今的惠州海鲜餐,每次都是 “曝光 - 退款 - 沉寂” 的循环,可问题根源始终没解决。 这事儿给所有人提了醒:消费者点菜前一定要追着问清单价、称重时盯着秤,保留好证据;商家更该明白,靠 “模糊报价” 赚来的钱,砸的是自己的口碑。 毕竟,海边的风景再美,也抵不过一顿 “明明白白的饭” 让人舒心。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0 阅读:0
春秋说史

春秋说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