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一公司支付系统出错,给月薪3700的员工错发了1.65亿,相当于员工的月薪330倍。员工收全款三天后清空账户失联,公司以“盗窃”报案追讨,审理三年后,法院裁定员工无需退款且免刑事处罚 据闽南网10月9日报道,智利当地法院对一起拖了三年的薪资纠纷案件做出终审裁定。 那位被错发1.65亿智利比索工资后失联的员工,不仅不用退还这笔钱,还免除了所有刑事处罚。 这个结果一出来,不少人都觉得意外,毕竟这笔钱相当于员工330个月的工资,换成人民币足有123万,足够普通人不用工作近28年。 这场让外界议论了三年的纠纷,要从2022年5月30日说起。 那天,智利食品公司CIAL的财务部门像往常一样处理薪资发放,可支付系统突然出了故障,一笔本不该属于办公室助理的款项,悄无声息地打进了他的账户。 这位助理收到银行短信时,看着账户里多出来的1.65亿智利比索,第一时间就意识到是公司发错了。 他没有隐瞒,主动找到公司主管部门说明情况,还当场承诺会把这笔钱退回去,那时候的态度,完全是个本分的打工者。 可谁也没料到,三天后事情就变了样。 这位助理突然提交了辞职信,紧接着就把银行账户里的钱全部取空,之后便彻底没了消息,公司再想联系他时,电话打不通,人也找不到,活脱脱“人间蒸发”了。 后来有人提到,他私下里曾说过“这是凭运气赚的钱,我一不偷二不抢”,显然是把这笔错发的薪资,当成了自己该得的意外之财。 可就在员工态度转变的背后,公司自身的应对也藏着明显的疏漏。 首先,这次错发的根源是公司支付系统有漏洞,要是前期系统维护到位,根本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更关键的是,员工已经主动汇报了账户异常,公司明明知道钱发错了,却在24小时内没采取任何措施。 既没冻结员工账户,也没联系银行拦截资金,眼睁睁看着这笔钱留在员工账户里,给了对方取走的机会。 等到员工失联后,公司才急了,一开始以“盗窃”罪名报案,后来又改成“挪用资金”起诉,连起诉的罪名都来回变动,显然没提前想清楚自身过错会对判决产生什么影响。 现在回头看,公司当时要是能第一时间采取冻结措施,这笔钱大概率不会被全额取走,后续的纠纷也可能就此避免。 这场官司一打就是三年,直到2025年9月才有结果。 法院给出的理由很明确: 一方面,员工最初主动汇报了款项异常,这说明他一开始没有非法占有的想法; 另一方面,公司明知钱发错了却不及时止损,自身要承担部分责任,不能把所有后果都推给员工。 虽然法院也承认员工后来携款失联的行为有问题,但认为这种过错还没到构成犯罪的程度,所以最终判了员工无需退款,也不用负刑事责任。 这样的判决逻辑,确实把企业的责任摆到了台面上,没有只盯着员工的后续行为,而是从事件源头梳理双方的责任,和智利法律更侧重企业责任的倾向是一致的。 事件传开后,网上的讨论也分成了两派。 有人觉得判决合理,说“谁犯的错谁买单”,公司自己系统出问题、又不及时止损,没理由让员工承担损失,还拿“离柜概不负责”来类比,觉得责任自担的逻辑没毛病; 还有人说123万对普通员工来说是“逆天改命”的机会,换谁都可能动心,而且员工是提交了辞职信才走的,不算“携款潜逃”。 今天的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大家对此事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和讨论,感兴趣的可以点击头像加关注,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我们下期见。 信源: 原文登载于闽南网2025年10月09日关于《智利一员工被错发1.65亿工资后失踪,法院判决:无需退款!》的报道
面试通过,公司先是给出了10k的薪资报价,由于是单休,遭候选人拒绝后,hr称向领
【5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