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赞比亚从中国买了12架歼6战机,在交易当天,赞比亚竟然赖账,只交付了一百万美元,世界各国纷纷嘲笑中国是冤大头,而赞比亚接下来的做法让全世界眼红中国。[无辜笑] 当时一批中国制造的歼—6战斗机运抵赞比亚首都卢萨卡,交付现场,赞比亚国防部长卡翁达面露难色,他们只凑出了100万美元,而约定的首付款是150万美元,这笔原定950万美元的军售合同,最终以这样尴尬的方式开了头。 消息很快传到欧美媒体手中,《纽约时报》刊文称这是“北京外交的滑铁卢”,英国《金融时报》更直白地评论:“中国人在非洲栽了跟头,连定金都收不齐。”不少西方外交官在酒会上拿这事当笑谈,认为中国缺乏国际经验,被穷朋友占了便宜。 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当时赞比亚的真实处境,这个刚独立15年的内陆国家,90%的外汇收入依赖铜矿出口,1978年国际铜价暴跌40%,直接击穿了赞比亚的财政,首都卢萨卡的商店里,连面粉和食用油都要凭票供应,更要命的是南部邻国罗得西亚(今津巴布韦)还在打内战,时不时有武装人员越境袭击。 中国派出的技术团队在赞比亚待了下来,他们住在机场旁的简易板房里,每天和赞方人员一起维护那12架战机,带队的李工程师记得,当地根本买不到合适的航空润滑油,他们就从国内的存货里匀出一部分,教赞方技术员怎么节约使用,怎么通过观察油液状态判断发动机健康度。 1985年的那场火灾改变了很多事,赞比亚国防部大楼烧毁了两层,包括部分军购档案,正当赞方担心合同纠纷时,中方代表拿出了完整的备份文件,同时提出一个方案,剩余的800万美元,每年只需还20万,不计利息,不限年限,这个决定让在场的赞方官员都愣住了。 1992年赞比亚经济开始复苏,铜价回暖,新政府上台后第一件事就是联系中国,订购了2架运—12运输机,接下来几年,K—8教练机、雷达设备、通信系统陆续采购,累计金额突破2亿美元,更关键的是赞比亚开始向其他非洲国家推荐中国装备。 这批歼—6战机服役了整整18年,1997年退役时,赞比亚空军举行了专门的仪式,一位赞方飞行员在采访中说:“这些飞机让我们守住了领空,但中国技术员教会我们的维修技术,让我们有了自己的航空工业基础。” 数字最能说明问题,从1992年到2010年,中赞两国军贸合作总额超过8亿美元,更大的变化在民用领域,中国企业承建了赞比亚的主要公路网,投资开发了5座铜矿,建了17所学校和6家医院,这些项目为当地创造了超过10万个就业岗位。 西方媒体的态度也在悄然转变,2005年,曾经嘲讽中国的《经济学人》杂志发表文章,分析中国在非洲的投资模式时,专门提到了中赞合作案例,称其为“耐心资本的胜利”,文章承认当年那笔看似失败的军售,实际上为中国打开了整个非洲市场的大门。 如今回看这段历史,账面上的数字其实不难算清,800万美元的债务让出去,换来的是数十亿美元的长期合作,以及在非洲大陆上一个可靠伙伴的信任,但更重要的是那些无法量化的东西,当赞比亚在最困难时得到理解而不是催债,这份情谊就超越了简单的买卖关系。 这种做法在当时确实不被理解,甚至被视为软弱。但几十年过去,当中国成为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当越来越多非洲国家主动寻求合作时,人们才明白,真正的战略眼光从来不在于斤斤计较眼前得失,而在于能否看到更远的未来,能否在别人最需要的时候伸出手。 网友们议论纷纷: “这哪是做生意,这是下大棋啊!当时觉得亏了,现在看这投资回报率,值!” “赞比亚也是实在没办法了,不是故意赖账。咱们国家当时也难,但格局打开了,换来的是真朋友。” “所以说国与国交往,不能光看眼前利益。雪中送炭比锦上添花可贵多了,这波操作圈粉!” “看看现在中非合作多紧密,当初笑咱们的估计都傻眼了,这就是典型的‘今天你对我爱答不理,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哈哈。” “细节感人!维修队和当地工人同吃同住,这才是真心交朋友的样子,比那些只知道指手画脚的国家强太多了。” “卡翁达总统也是条汉子,后来尽力弥补了。双方都是靠谱的,这段友谊才能延续这么久。” 大家怎么看这种“吃亏是福”的智慧? 官方信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