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一名86岁老人被执行枪决,围观的百姓怒不可遏,纷纷将烂菜叶子和臭鸡蛋

如梦菲记 2025-10-09 22:00:20

1951年,一名86岁老人被执行枪决,围观的百姓怒不可遏,纷纷将烂菜叶子和臭鸡蛋砸向他,人们愤怒的骂道:“你怎么今天才死?”这个老人到底做了什么,让人如此愤恨呢?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张本政出身贫寒,祖籍山东文登,小时候还算聪明,读过几年书,父亲死于海难,家道中落,他很早就明白“穷”是多么可怕的词。   卖花生、摆摊、学木匠,全都折腾过,结果一样:没钱、没出息,那时他就暗暗立下心思——宁可被人唾骂,也要出人头地,命运给了他一个机会,却是一条沾满鲜血的路。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他在旅顺遇到日本间谍高桥藤兵卫,那时候的他,早就学会察言观色,懂得该向哪边低头,明知道对方是来掠夺家园的敌人,却仍旧鞠着躬说出一句“我愿帮忙”。   从那天起,他开始给日军通风报信,把清军的防线、弹药库位置,一条条卖出去,旅顺陷落那夜,血流成河,两万条生命消失在火光与刀影里,目击惨状的他没有逃走,没有痛哭,只是默默收下日军的赏银。   之后的几十年,他的财富与耻辱一同膨胀,靠着日本人的庇护,他成立了“政记轮船公司”,从两艘小船起家,扩张到三十多艘巨轮,航线遍布北方沿海。   别人看他风光无比,却不知道那些轮船上装的不是货,而是军火、士兵、甚至被押去做人体实验的中国劳工,他用同胞的血肉铺成自己的航线,用叛国换来权势。   九一八事变后,他彻底撕下伪装,公开成为日本人的“座上宾”,日本人称他“忠诚的朋友”,给他颁勋章、授职位,让他在大连的洋楼里当上“经济顾问”,实际上是帮侵略者掠夺东北资源的白手套。   他在大连、青岛、天津开银行、铁厂、钱庄,雇佣上千名中国劳工,却不许他们领全薪,那些在码头累死的工人连名字都没留下,只有账本上冷冰冰的一行字:替代工。   到了抗战全面爆发,他不但不避嫌,反而更加积极,日本急需运兵南下,他把所有轮船交给军方使用;日本筹款助战,他捐了七十多万日币,还自掏腰包买了四十架飞机。   那一年,南京在哭,上海在燃,他却在东京的典礼上笑着被授勋,勋章上刻着日本天皇的菊花徽章,而他胸前的那块地方,早已不配再被称作心。   最让人咬牙切齿的,是1943年大连的那场饥荒,仓库的粮食都被日军运走,成千上万的百姓饿得啃树皮,日本官员问他该怎么办,他竟答:“橡子面也能吃,活不下去的让他们自己去死,”   这条毒计被采纳,几千人活活饿死街头,那些尸体堆在码头,他的轮船从旁缓缓驶过,船头挂着太阳旗,风掀起他胸口的勋章闪着金光。   日本投降的那年,他慌了,他试着申请日本国籍,被拒;又想投靠国民政府,自组“自卫组织”,妄图洗白身份,可他毕竟是汉奸中的汉奸,谁都不敢替他背书。   第一次被捕时,法院只判了他十二年徒刑,人道保外时他逃了,换了名字躲在天津,人们说他每天晚上都做噩梦,梦见旅顺的火光,梦见被害的渔民,可即便如此,他从未忏悔,只是怕死。   直到1951年,他再也逃不掉,公安在一次人口普查中查到他,用的是假身份证,仍留着那块刻着菊花的怀表,押解回大连的那天,街上早有人放鞭炮,仿佛节日。   公审时,检察官念到他为日军运输“特殊器材”——那些被送去做实验的中国劳工,现场一片怒吼,这个老头子只是低着头嘟囔:“那时候做生意嘛,”声音小得像蚊子,却让无数人更恨。   6月10日,烈日灼人,枪声响的那一刻,体育场寂静片刻,随后爆发出潮水般的欢呼,有人哭有人笑,更多的人只是望着那片被阳光照亮的尘土,那一天不只是一个人被处决,更是一个民族的耻辱被埋葬。   清查他的财产时,账上还有171万元现金、1050亩地、1886间房,那栋洋楼后来改成志愿军医院,医生们用他的“不义之财”救治从前线归来的战士,也许这就是命运的讽刺。   张本政的一生,从穷苦出身到富可敌国,从人到兽,他花了半个世纪背叛祖国,也花了半个世纪让人记恨,那天的十万人,不是来看热闹,而是来送走一个时代的阴影,正义有时会迟到,但它从不会缺席。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光明日报——大连地方法院审判汉奸张本政案

0 阅读:0

猜你喜欢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