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傅作义就任华北“剿总”司令后,副司令陈继承通知“中央军”将领:“凡一个团以上的兵力调动,必须经过我的同意,剿总的命令不必理会。”[无辜笑] 8月傅作义被任命为华北“剿总”司令,接手指挥平津地区的五十余万部队,此时东北战场吃紧,华北战局同样严峻,蒋介石急需一位能打硬仗的将领坐镇。 但傅作义上任第一天就发现不对劲,他召集兵团长开会布置防务,副司令陈继承当场打断他:“这事我没同意,先缓缓。”会后有中央军将领私下告诉他,陈继承已经打过招呼,团级以上部队调动必须经他批准,剿总的命令可以先放放。 傅作义这才明白,自己这个总司令只是个名头,手下四个兵团,三个是中央军嫡系,根本不听他调遣,就连给前线补充弹药,都得陈继承点头,陈继承是蒋介石的亲信,专门派来监视他的。 傅作义不是黄埔出身,也没有留洋背景,山西农家子弟靠打仗起家,1926年他带一个团在天镇守了三个月,挡住宋哲元三倍兵力的进攻,第二年涿州保卫战,他孤军应对奉系重兵围攻,坚守三个月后突围,这一仗让他名声大震。 抗战爆发后,傅作义从长城抗战打到绥远反击,从忻口会战打到五原反攻,每次都是硬碰硬的血战,1940年五原之战,他率部夜袭日军,一举收复失地,蒋介石特意授予他青天白日勋章,正因为有这些战绩,蒋介石才想起用他稳住华北。 可用人不疑的道理,蒋介石显然不懂,傅作义提出集中兵力守住平津要点,陈继承非要分兵把守各个据点,傅作义想调第九十四军增援张家口,陈继承以补给困难为由拖了半个月,等部队到位张家口已经丢了。 这种掣肘每天都在发生,中央军和绥远军各打各的,情报不共享,弹药不互通,有一次前线告急,傅作义下令炮兵支援,中央军炮兵指挥官说弹药要省着用,硬是拖到第二天才开火。 傅作义多次向蒋介石告状,蒋介石每次都说会处理,但从来没有实际动作,他心里清楚,蒋介石就是要用陈继承制衡他,生怕他坐大了不听指挥。 1948年7月北平学生抗议物价飞涨,陈继承擅自调动青年军镇压,打死打伤几十人,事态迅速扩大,傅作义抓住机会向南京施压,要求撤换陈继承,否则就辞职不干,蒋介石这次没办法和稀泥,只好把陈继承调走。 但这时候局势已经彻底恶化了,9月辽沈战役打响,东北的国军节节败退,11月沈阳失守,东北野战军百万大军随时可能入关,傅作义手里的部队被分割在北平、天津、张家口几处,互相支援不了。 蒋介石这时候正在徐州指挥淮海战役,自顾不暇,根本调不出兵力增援华北,傅作义给南京发电报请求空运弹药,等了一个星期才来两架运输机,卸下的补给还不够一个师用三天的。 12月中旬平津被围,傅作义看着地图发愁,城里有二十五万部队,粮食只够吃两个月,弹药更紧张,守是守不住的,突围也来不及了,唯一的选择就是谈判。 他派女儿傅冬菊去找地下党接头,表达和谈意愿,解放军方面很快回应,双方代表开始接触,谈判持续了一个多月,最终在1949年1月达成协议,北平守军接受和平改编,城门打开,古城免遭炮火。 1月31日解放军开进北平,几十万部队没放一枪,这座历经八百年沧桑的都城完整保存下来,如果打起来,故宫、天坛、颐和园恐怕都保不住。 后来傅作义留在新中国,被任命为水利部长,他用二十多年时间主持治理黄河、淮河、海河,修建了三门峡、刘家峡等水利工程,1974年他在北京病逝。 这段历史最让人感慨的,不是战场上的胜负,而是那种深入骨髓的猜忌,蒋介石用人的时候想着控制,控制的时候又想着打仗,结果既控制不好,仗也打不赢,傅作义若真能放手指挥,平津战役的结局会不会不同,历史没有如果,但这个问题值得琢磨。 网友们感慨万千: “傅作义真是实力派,不是黄埔系也能打出一片天,老蒋的嫡系部队真该学学。” “陈继承这明摆着架空上司,蒋介石用人疑心太重,结果内部斗得欢,外面仗打得烂。” “看完才知道北平和平解放背后这么多内幕,傅作义的选择救了无数老百姓和文物古迹。” “国民党输得不冤,自己人拖后腿,再能打的将领也顶不住啊!” “从抗日名将到水利部长,傅先生这一生也算是传奇了。” “派系斗争害死人,蒋介石到台湾后估计也没想明白自己为啥输这么惨。” 如果蒋介石当初给予傅作义完全信任,华北战局会有所不同吗? 官方信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