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父女的“双向奔赴”:选择不同路,初心却同源 1955年10月,44岁的钱

曼彤说世界 2025-10-09 02:21:03

钱学森父女的“双向奔赴”:选择不同路,初心却同源 1955年10月,44岁的钱学森费尽周折回到祖国的怀抱,可30年后,他的女儿却选择了远赴美国定居,父女俩为何做出截然不同的选择? 女儿钱永真1950年出生于洛杉矶,后来选择在美国定居。尽管有着科学家的父亲和音乐家的母亲,但钱永真并没有回国发展,而是继续在美国生活和工作。这在当时的环境下,实属不易。但钱永真的选择,似乎早有预兆。她从小就显示出音乐天赋,1955年随父母回国后,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考入钢琴专业,成为该校第一届本科生。在这个学校里,钱永真学习了五年,逐渐形成自己音乐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之后,她又在该校研究生院继续深造两年,真正成为一名专业音乐教师。 1985年钱永真决定去美国时,钱学森正在病床上修改《工程控制论》的修订版。她坐在父亲床边,捏着刚拿到的美国音乐学院邀请函,声音发颤:“爸,我想去学现代音乐教育,国内这方面还太缺。”钱学森放下钢笔,指了指书架上那本泛黄的《贝多芬传》——那是他留美时带回来的,扉页上写着“艺术与科学,都是人类对世界的追问”。没说“要爱国就得留下”,也没劝“国外辛苦别去”,只说了句“把中国的琴声带去,再把人家的好办法学回来”。 这话不是随口说的。钱永真在中央音乐学院读研时,曾跟父亲抱怨过:“教孩子弹琴,总不能只让他们弹《浏阳河》,可国外的儿童音乐教材又难买到。”钱学森当时没吭声,隔天就让秘书去外贸部借了一套美国《柯达音乐教育法》的影印本,还在上面用红笔圈出重点:“你看,他们把儿歌和数学节奏结合,这种方法可以试试改改,编些带中国调调的。”父亲的支持,早就在这些细节里藏着——他从不会用自己的“航天梦”去框住女儿的“音乐梦”。 钱永真到美国波士顿音乐学院任教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在课程里加了“中国民乐改编课”。她把《茉莉花》改成钢琴小品,把《二泉映月》编进弦乐合奏,美国学生弹得入迷,总追着她问“这曲子里藏着的江南小桥是什么样的”。有次她给父亲寄去一盘学生演奏的《黄河大合唱》钢琴版录音,钱学森听完给她回信,字迹比平时工整:“听到‘保卫黄河’那段,我好像又看见当年回国船上的浪花。你这也是在‘保卫’,保卫咱们的文化根。” 没人知道,钱永真在美国的日子并不轻松。刚去时工资低,租的公寓连钢琴都放不下,只能去学校琴房练到深夜;有家长质疑“一个中国老师能教好西方音乐吗”,她就免费给孩子上试听班,三个月后家长们排着队报名。可她从没跟父亲诉过苦,反而总在电话里说“今天教美国孩子唱了《卖报歌》”“学校要办中国音乐周”。钱学森也从不问她“过得好不好”,只聊“你编的教材能不能寄回来给中央音乐学院参考”——父女俩都懂,有些支持不用挂在嘴边。 1991年钱学森获“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称号,钱永真特意回国。颁奖典礼后,父女俩坐在家里的小客厅里,钱学森摸着她带回来的美国儿童音乐绘本,突然说:“当年我回国,是因为国家需要造导弹;你留在美国,是因为咱们的音乐需要有人讲给世界听。路不一样,可都是在给国家做事。”钱永真鼻子一酸,掏出一直带在身上的小本子——里面夹着1955年回国时,父亲在船上给她画的简笔画:一个小女孩弹着钢琴,旁边写着“永真的琴声,要让全世界听见”。 后来有人说“钱永真留在美国是不爱国”,可那些人没看见:她每年都带美国音乐代表团来中国交流,促成中央音乐学院和波士顿音乐学院合办夏令营;她把自己编的《中国儿童音乐教育大纲》免费寄给国内几十所小学;父亲去世后,她把家里珍藏的音乐手稿都捐给了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她的“定居”从来不是“远离”,而是换了一种方式,把父女俩共同的“家国心”,融进了黑白琴键里。 父女俩的选择,从来不是“对立”,而是“互补”。钱学森用导弹守护国家的疆土,钱永真用音乐搭建文化的桥梁;一个从美国回来“造梦”,一个到美国去“传梦”,说到底,都是对这片土地最深的眷恋。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59
曼彤说世界

曼彤说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